眼睛葡萄膜炎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前葡萄膜炎各年龄段可发病、症状有眼痛等且检查可见KP等,中间葡萄膜炎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症状隐匿,后葡萄膜炎无特定年龄偏向、症状有视力下降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激光治疗(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后葡萄膜炎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并发症处理手术及眼前段手术,手术需在相应条件下进行且儿童手术需考虑眼部发育等情况)。
一、眼睛葡萄膜炎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表现差异
1.前葡萄膜炎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类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的前葡萄膜炎在儿童中女性可能稍多。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更易患。主要症状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可伴有睫状充血,即角膜缘周围血管扩张充血。
检查时可见角膜后沉着物(KP),根据炎症类型不同KP形态有差异,如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常为细小KP,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可见较大的羊脂状KP,前房闪辉(房水蛋白质含量增加,裂隙灯下呈现闪光现象)和前房细胞(炎症细胞在房水中积聚)也是常见表现。
2.中间葡萄膜炎
年龄上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生活方式影响相对前葡萄膜炎稍弱,但长期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如患有艾滋病等)者易发病。病史中免疫缺陷病史是重要相关因素。症状相对隐匿,早期可能仅有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眼前段炎症较轻,后玻璃体和周边视网膜可有炎症表现,如玻璃体雪球样混浊(玻璃体下方出现白色雪球样的混浊物)、周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3.后葡萄膜炎
年龄无特定偏向,生活方式中接触感染源(如动物接触史等)可能增加感染性后葡萄膜炎风险,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更易患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病史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感染病史是关键。主要症状有视力下降明显,可伴有闪光感(患者自觉眼前有闪烁的光点)、视物变形等。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视网膜血管炎表现(如血管壁荧光素渗漏、血管闭塞等),严重者可出现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二、眼睛葡萄膜炎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前葡萄膜炎,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病情较重可联合球结膜下注射等。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可能需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等,但要注意长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在儿童中使用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2.免疫抑制剂
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葡萄膜炎,常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环孢素可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硫唑嘌呤通过抑制嘌呤合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儿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可能的长期不良反应。
3.非甾体抗炎药
如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可用于缓解前葡萄膜炎的眼痛、畏光等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儿童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二)激光治疗
1.对于某些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后葡萄膜炎患者
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儿童进行激光治疗时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治疗的顺利进行,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性和风险。
(三)手术治疗
1.并发症处理手术
当葡萄膜炎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时,可在炎症控制后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如果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需行视网膜复位手术。儿童进行白内障手术和视网膜复位手术时,要考虑其眼部发育情况和手术的安全性,术后需密切随访眼部恢复情况和视力发育情况。
2.眼前段手术
对于一些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导致的眼前段结构改变,如虹膜后粘连严重影响视力和药物治疗效果时,可能需要行虹膜周边切除术等眼前段手术,但手术需在炎症完全控制后进行,以降低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