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病因有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临床表现为视力低下、立体视觉障碍、对比敏感度下降,诊断需视力、屈光、眼底检查,治疗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儿童和婴幼儿需注意相关事项。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单眼斜视:发生在单眼,偏斜眼的视觉传入被抑制,中枢视功能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弱视。例如,儿童因眼部肌肉发育异常等原因出现单眼斜视,斜视眼长期不能正常接收清晰视觉信号,就可能引发弱视。
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一般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时,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大小和清晰度不同,大脑无法将双眼物像融合,长期使用屈光较好的眼,屈光不正较重的眼视功能得不到良好发育而导致弱视。比如,一个儿童双眼屈光度数差异明显,常使用度数低的那只眼视物,度数高的眼就容易发生弱视。
高度屈光不正:包括高度远视、高度近视和高度散光。如高度远视眼,由于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成像模糊,影响视觉发育,从而引发弱视。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存在高度远视且未及时矫正,就可能逐渐发展为弱视。
形觉剥夺:由于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原因,使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视网膜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混浊的晶状体阻挡了光线到达视网膜,视网膜无法正常感知视觉信息,进而引发弱视。
二、临床表现
视力低下: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4-5岁为0.6,6岁及以上为0.7。弱视儿童的视力不能达到正常同龄儿童的水平。
立体视觉障碍:弱视儿童往往缺乏立体视觉,在判断物体距离、深度等方面存在困难,这会影响其今后从事精细工作(如绘画、雕刻、驾驶等)的能力。
对比敏感度下降:弱视眼对不同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眼,在视觉质量方面表现不佳。
三、诊断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若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视力则需进一步排查。
屈光检查:进行散瞳验光,准确测量双眼的屈光度数,了解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等情况。
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等,因为弱视是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诊断的。
四、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矫正屈光不正:首先要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尤其是对于存在屈光参差或高度屈光不正的患儿,佩戴眼镜是恢复视觉发育的基础。例如,对于高度远视的儿童,需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让视网膜能接收到清晰的物像。
遮盖治疗: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通过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促进弱视眼视功能发育。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遮盖方法,如对于3-4岁儿童,可采用遮盖优势眼2-3天,开放弱视眼1天的方式;对于较大儿童,可适当调整遮盖时间。在遮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优势眼的视力变化,防止优势眼发生遮盖性弱视。
视觉训练:包括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红光闪烁刺激、后像疗法等,通过这些训练进一步促进弱视眼的视功能恢复。例如,精细目力训练可以锻炼弱视眼的精细视觉功能,让其逐渐提高视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弱视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0-6岁)内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儿童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督促儿童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如按时佩戴眼镜、进行遮盖和视觉训练等,并且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
婴幼儿: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观察其眼部情况,如是否有斜视、瞳孔区是否正常等。如果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婴幼儿到眼科就诊,因为婴幼儿视觉发育迅速且关键,早期干预对预后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