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需进行眼部检查明确视力、眼压、眼底等情况及全身检查评估心肺、血糖、血压等)、手术过程(采用表面或局部浸润麻醉,制作角膜切口,粉碎吸除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护理(眼部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并注意清洁,休息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等)及术后恢复(视力逐渐恢复且完全稳定需数月,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眼部检查
需进行视力检查,明确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程度;进行眼压检查,确保眼压在正常范围,因为高眼压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还要进行眼部B超检查,了解眼底情况,排除其他眼底病变;同时进行角膜曲率测量等检查,以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眼部检查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而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需要更细致地评估眼底病变情况。
2.全身检查
要进行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等,评估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是否能够耐受手术;还需要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可能有所下降,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全身状况;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心脏病病史,需要与相关科室会诊,共同评估手术风险。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一般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滴入麻醉眼药水来实现眼部的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眼部感觉不到疼痛;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在眼球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难以配合手术,通常会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但全身麻醉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
2.制作角膜切口
医生会使用角膜刀等器械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微小的切口,切口的位置和大小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切口相对较小,一般在2-3毫米左右。不同年龄的患者角膜的弹性等情况不同,制作切口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切口的精准和安全。
3.粉碎并吸除晶状体核
如果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会通过超声乳化仪将混浊的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然后通过吸管将其吸除。对于一些硬核白内障,可能需要采用其他特殊的技术来粉碎晶状体核。年龄较大的患者晶状体核可能更硬,粉碎难度相对较大;有眼部外伤病史的患者晶状体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医生更加精细地操作。
4.植入人工晶状体
将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切口植入到晶状体囊袋内,然后调整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使其处于合适的位置,以恢复患者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年龄、用眼需求等因素来决定,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可调节的人工晶状体,而老年患者可能选择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等。
三、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
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要注意眼部的清洁,避免用手揉眼,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点眼药水。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眼部护理的难度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照顾,防止患儿揉眼等不良行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需要家人协助进行眼部护理。
2.休息与活动
术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弯腰等动作,防止人工晶状体移位。一般来说,术后第一天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眼部受到碰撞。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术后恢复。
四、术后恢复
1.视力恢复
术后视力会逐渐恢复,一般在术后几天到几周内视力会有明显改善,但完全稳定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不同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年龄较轻、眼部条件较好的患者视力恢复可能相对较快;有眼底病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定期复查
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医生会检查视力、眼压、眼部炎症情况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例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都需要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查眼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