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病因包括年龄因素(婴幼儿期与遗传相关的新生儿白内障、中老年期与晶状体退行性改变相关的白内障)、性别因素(总体无绝对性别特异性差异,部分特殊情况或类型与基础疾病相关)、生活方式因素(紫外线暴露、吸烟、营养不良)以及特殊人群风险及病史相关病因(糖尿病患者、眼部外伤患者、高度近视患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人群)。
一、年龄因素相关病因
(一)婴幼儿期
新生儿白内障较为常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从而引发白内障。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等不同遗传方式相关的基因缺陷都可能在婴幼儿期就导致白内障的发生,这种遗传因素是由父母遗传给子代的基因异常所引起。
(二)中老年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发生退行性改变是中老年白内障的重要病因。晶状体的蛋白质逐渐发生变性、凝聚等变化,导致晶状体透明度下降,从而形成白内障。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加,白内障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性晶状体老化过程。
二、性别因素相关病因
从总体发病率来看,男性和女性在白内障病因方面并没有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或某些类型的白内障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可能与男性糖尿病患者类似,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有关,而并非由性别直接决定,而是与糖尿病这一基础疾病相关,无论男女,长期高血糖都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
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病因
(一)紫外线暴露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是白内障的重要危险因素。紫外线会损伤晶状体的细胞和蛋白质等结构。例如,从事户外工作时间较长的人群,如渔民、农民等,由于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晶状体受到的损伤积累,增加了患白内障的风险。紫外线中的短波紫外线能够穿透角膜到达晶状体,引起晶状体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逐渐形成白内障。
(二)吸烟
吸烟也是白内障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影响晶状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吸烟人群体内的氧自由基增多,抗氧化系统受到破坏,晶状体容易受到氧化损伤,从而增加白内障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长期吸烟的人患白内障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三)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保护晶状体免受氧化损伤;维生素E也具有抗氧化作用;锌参与晶状体的代谢等过程。如果饮食中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物质,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抗氧化功能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例如,一些饮食结构单一、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营养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白内障。
四、特殊人群风险及病史相关病因
(一)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高血糖状态下,晶状体的醛糖还原酶被激活,使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积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增加,吸收水分,引起晶状体纤维肿胀、变性,最终形成白内障。糖尿病患者无论是1型还是2型,若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眼部外伤患者
眼部受到外伤后,如眼球顿挫伤、穿孔伤等,容易引起晶状体混浊,导致外伤性白内障。外伤会直接损伤晶状体的结构,破坏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屏障功能,使晶状体蛋白泄漏、变性,从而引发白内障。例如,眼部被异物击伤后,晶状体可能立即或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混浊,形成外伤性白内障。
(三)高度近视患者
高度近视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相对较高。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的结构和代谢发生改变,影响晶状体的营养供应和代谢过程。长期的近视状态使晶状体承受的压力和代谢负担增加,容易发生晶状体混浊。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中白内障的发病率高于正常视力人群。
(四)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人群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会诱发白内障。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导致晶状体混浊。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晶状体混浊,引发药物性白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