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和非共同性两类,常见原因有先天因素、后天屈光不正、神经肌肉异常、用眼习惯不良等,检查诊断包括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散瞳验光等,治疗有非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弱视治疗、三棱镜矫正及手术调整眼外肌,不同人群儿童需家长关注术后护理合理用眼成年需慎重手术决策术后注意恢复要及时就医明确病情选合适治疗改善外观和恢复双眼视功能。
一、斜视的定义与分类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球无运动障碍、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非共同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可为先天性,也可由外伤、神经等引起。
二、斜视的常见原因
1.先天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斜视病史的儿童,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外肌发育异常等也可导致先天性斜视。
2.后天因素
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会使双眼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为了清晰视物会调整眼位,长期如此可能引发斜视。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看远看近都需要很强的调节力,容易导致内斜视。
神经肌肉异常:如脑部肿瘤、外伤等影响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导致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从而引起斜视。
用眼习惯不良:长时间侧卧位看书、玩手机等不良用眼习惯,可能影响双眼的协调运动,增加斜视发生风险。
三、斜视的检查与诊断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评估患儿或患者的视力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视力下降等问题。
2.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让患者注视正前方的手电筒光,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
遮盖-去遮盖试验:遮盖一眼,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情况,然后去掉遮盖,观察两眼的运动,判断是否存在隐斜视或显斜视等。
3.眼球运动检查:检查眼球向各个方向的运动情况,了解眼外肌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无运动受限等。
4.散瞳验光: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散瞳验光以准确了解屈光状态,因为儿童的调节力较强,不散瞳验光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四、斜视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矫正屈光不正:如果存在屈光不正,应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例如,对于远视引起的内斜视,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后,眼位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近视患者,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也有助于改善眼位情况。
弱视治疗:如果斜视患者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常见的弱视治疗方法包括遮盖疗法,即遮盖健眼,强迫使用患眼视物,促进患眼视力发育;还可以进行视觉训练,如使用弱视治疗仪等,提高弱视眼的视力。
三棱镜矫正:对于某些小度数的斜视,可以佩戴三棱镜,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原理,使双眼成像在视网膜对应点上,从而矫正眼位。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如果斜视度数较大,影响外观和双眼视功能发育,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通常建议在2-6岁之间进行手术,因为此阶段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手术有助于恢复双眼视功能。但具体手术时机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斜视类型等综合判断。
手术原理: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和附着点位置,改变眼外肌对眼球的牵拉力量,从而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共同性内斜视,可以缩短内直肌或加强外直肌等。
五、不同人群斜视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家长需密切关注: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用眼情况,如是否经常歪头视物、双眼是否交替偏斜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
术后护理:如果儿童进行了斜视手术,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患儿用手揉眼,按照医生要求按时点眼药水,定期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和视力发育情况。同时,要注意让患儿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2.成年患者
手术决策慎重:成年患者如果考虑手术治疗,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术前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和评估,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如果是因屈光不正等引起的斜视,矫正屈光不正后可能对眼位有一定改善作用,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
术后恢复:成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儿童可能较慢,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和康复,注意休息,避免眼部疲劳,定期复查眼部情况。
总之,眼睛斜视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外观和恢复双眼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