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类,非手术治疗包括光学矫正(调节性内斜视戴合适远视镜、轻度斜视戴三棱镜)和弱视治疗(遮盖健眼、精细目力训练),手术治疗需考虑时机(共同性斜视度数稳定等可考虑,先天性内斜视建议1-2岁手术,非共同性斜视先保守治疗不恢复再手术)和方式(调整眼外肌力量,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儿童斜视与多种因素有关易致弱视需家长密切观察及时就诊术后护理,成人斜视原因复杂影响外观等需全面检查针对原发病治疗或沟通后手术术后注意恢复。
一、斜视的定义与分类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球无运动障碍、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非共同性斜视则为神经麻痹所致的斜视。
二、斜视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光学矫正
对于调节性内斜视,尤其是因远视眼引起的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矫正远视,能够消除过度的调节,从而矫正斜视。例如,儿童如果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且伴有内斜视,经过散瞳验光确定准确的远视度数后,佩戴合适的眼镜,部分患儿的斜视可得到矫正。
对于一些轻度斜视,可通过佩戴三棱镜来矫正眼位。三棱镜可以使两眼看到的物像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抵消斜视引起的复视,改善眼位。
2.弱视治疗
如果斜视患儿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弱视治疗的方法包括遮盖疗法,即遮盖健眼,强迫患儿使用患眼注视,促进患眼视力的发育;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有助于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弱视治疗的效果有所不同,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比如3-6岁的儿童,视觉发育处于关键期,若能及时进行弱视治疗,视力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较大的儿童,视觉发育接近成熟,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
一般来说,对于共同性斜视,如果斜视度数稳定,且患儿的双眼视功能有恢复的可能,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先天性斜视,如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先天性内斜视,通常建议在1-2岁时进行手术,以免影响患儿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对于非共同性斜视,需要先明确病因,如是由于神经麻痹引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后,若眼位仍不能恢复,再考虑手术矫正。
2.手术方式
手术的原理是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的位置恢复正常。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肌肉减弱术、肌肉加强术、肌肉移位术等。例如,对于内斜视,可能会采用内直肌减弱术或外直肌加强术来矫正眼位;对于外斜视,可能会采用外直肌减弱术或内直肌加强术等。手术的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斜视的类型、斜视的度数、患儿的年龄等。一般来说,手术可以矫正眼位,改善外观,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斜视,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不同人群斜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斜视
1.特点
儿童斜视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先天发育异常、屈光不正等。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斜视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弱视,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例如,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可能会导致患儿的立体视功能受损,影响其今后从事需要良好立体视的职业,如驾驶、精密仪器操作等。
2.注意事项
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眼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斜视的迹象,如眼球偏斜、视物时出现歪头、眯眼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监测视力和眼位的变化。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后要注意眼部的护理,避免眼部感染,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用药,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二)成人斜视
1.特点
成人斜视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眼部外伤、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有关。成人斜视除了影响外观外,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视疲劳等症状。例如,成人因脑部肿瘤引起的斜视,除了眼位偏斜外,还可能伴有头痛、呕吐等脑部肿瘤的相关症状。
2.注意事项
成人斜视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眼部检查、脑部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因脑部疾病等引起的斜视,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再考虑斜视的矫正。如果是单纯的成人斜视需要手术矫正,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等情况。术后要注意眼部的恢复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