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黄斑病变是影响视网膜黄斑区的疾病,分年龄相关性(包括干性、湿性)、病理性近视性、外伤性、遗传性等,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表现,可通过眼底检查、OCT、FFA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可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干性的补充抗氧化剂,病理性近视性针对近视控制,外伤性依损伤处理,预防可定期检眼底、防晒、健康生活,高度近视者防外伤,遗传性黄斑病变可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眼部黄斑病变是一种影响视网膜黄斑区的疾病。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重要功能。
分类及相关情况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较为常见,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黄斑区出现玻璃膜疣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网膜外层的萎缩。这种病变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通常在50岁以上人群中较多见。长期的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相对较少,但病情进展较快且更严重。是由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的。新生血管容易渗漏、出血和瘢痕形成,从而严重损害黄斑区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视力迅速下降。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与之相关。
其他黄斑病变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过长等因素,导致黄斑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漆裂纹、黄斑出血、萎缩等病变。高度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以及不良的用眼习惯等有关,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和近视病程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外伤性黄斑病变:多由于眼部受到外伤,如撞击、挫伤等导致黄斑区受损。这种情况与外伤史相关,例如眼部受到意外的碰撞、球类运动中的眼部撞击等都可能引发。
遗传性黄斑病变: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的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性遗传等)会导致不同的发病表现和病程。例如一些先天性的黄斑发育异常相关的病变就属于遗传性黄斑病变,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就会出现视力问题,且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
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黄斑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随着病情发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早期视力下降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玻璃膜疣等病变的进展,视力会逐渐减退;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则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患者可能会感觉看到的直线变得弯曲,比如看原本笔直的线条会变成波浪形等。这是因为黄斑区的病变影响了视网膜对图像的正常感知和传递,常见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以及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
中心暗点:在黄斑病变累及中心凹时,患者可出现中心视野的暗点,即眼睛正前方中心区域视物不清。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变化,如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玻璃膜疣、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新生血管、出血等表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帮助医生了解视网膜的厚度、是否有水肿、新生血管的位置等情况,是诊断黄斑病变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对于发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新生血管以及其渗漏等情况有重要价值,能明确新生血管的范围和活动程度等。
治疗及预防
治疗: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来阻止病情进展。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来延缓病情进展。对于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需要针对近视进行控制,如合理用眼、佩戴合适的眼镜等,对于出现的新生血管等病变可参考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治疗方法。外伤性黄斑病变则根据损伤的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早期的抗炎等处理。
预防: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晒,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可以佩戴太阳镜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外伤,以降低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发生风险。遗传性黄斑病变目前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