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个人卫生需勤洗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有不同注意事项,不共用个人物品,特殊人群在集体场所要加强管理,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防止眼部接触污染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有相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注意室内通风,特殊人群有不同通风注意,避免接触患者,特殊人群在红眼病流行期要远离患者、接触时做好防护及接触后注意防护清洁。
1.勤洗手:经常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眼睛前后、进食前、处理食物前等。研究表明,正确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携带的病菌数量,降低通过手接触传播红眼病的风险。例如,一项针对幼儿园儿童的研究发现,坚持良好洗手习惯的儿童患红眼病的几率明显低于洗手不规范的儿童。
特殊人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品后再接触眼睛,家长要教导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耐心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如揉搓双手至少20秒,确保手心、手背、手指缝等都能清洗到。老年人可能手部皮肤较为干燥,洗手时要选择温和的洗手液,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损伤,同时也要严格遵循洗手步骤来减少病菌传播。
2.不共用个人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眼药水等个人卫生用品。因为红眼病具有传染性,共用这些物品容易造成病菌的交叉传播。比如,在学校宿舍等集体生活环境中,若有人患有红眼病,共用毛巾等物品会很快使同宿舍其他人感染。
特殊人群: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教育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老师也需加强管理,为儿童提供各自专用的毛巾等用品。对于老年人,在养老院等集体生活场景中,要明确区分个人卫生用品,定期检查并确保不发生共用情况,防止红眼病的传播。
注意眼部卫生
1.避免用手揉眼:尽量不要用手频繁揉眼睛,因为手上可能携带病菌,揉眼会使病菌更容易接触到眼部结膜等部位,增加感染红眼病的风险。如果眼睛有不适感觉,可通过眨眼等方式来缓解,或者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
特殊人群:儿童往往难以控制自己不揉眼的行为,家长要时刻留意,及时纠正孩子揉眼的习惯。老年人如果视力不佳或有眼部疾病史,更要注意避免用手揉眼,可准备干净的湿巾等在眼部不适时进行清洁。
2.防止眼部接触污染物:在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等,要注意保护眼睛,可佩戴泳镜等防护用具,防止眼部接触到可能被污染的水或其他物质。游泳池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病菌、微生物等,不采取防护措施容易引发眼部感染,包括红眼病。
特殊人群:儿童在公共泳池等场所,家长要为其佩戴合适的泳镜,并教导正确使用方法。老年人如果去公共浴室等场所,要选择水质较好、卫生条件有保障的地方,同时自己注意眼部防护,避免眼部接触到不洁净的水。
环境卫生与通风
1.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居住房间,保持室内整洁,减少灰尘、病菌等的积聚。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助于降低病菌滋生的机会,从而减少感染红眼病的可能性。例如,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房间清扫,包括擦拭家具、清扫地面等。
特殊人群:儿童居住的房间要经常打扫,保持卫生,因为儿童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居住环境的卫生对其健康影响较大。老年人居住的房间也应保持清洁,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增加清扫频率,保证居住环境舒适卫生。
2.注意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室内病菌的浓度。良好的通风环境可以减少空气中病菌的停留,例如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
特殊人群:儿童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防止着凉。老年人如果身体较弱,通风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在寒冷天气或大风天气过度通风导致感冒等其他疾病,同时要保证通风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避免接触患者
1.远离红眼病患者: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有红眼病患者的场所。如果身边有人患有红眼病,要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因为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特殊人群:儿童在红眼病流行季节要减少去人员复杂的公共场合,如游乐场等。老年人如果本身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远离红眼病患者,避免被感染。
2.做好自身防护:如果必须接触红眼病患者,要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同时接触后要及时洗手等进行防护。接触患者后不注意防护容易使自己感染病菌,通过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儿童在不得不接触红眼病患者时,家长要帮助其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并在接触后严格按照洗手步骤进行洗手。老年人接触红眼病患者后,要更加重视自身的防护和清洁,及时观察眼部等是否有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