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眼病分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三类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闪光感等症状年龄、屈光不正、外伤、眼部疾病是危险因素可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诊断主要靠手术治疗术后需休息避免碰撞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保护眼睛。
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一种眼病。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结构紧密贴合,共同维持视觉功能。当各种原因导致这两层分离时,就会影响视觉信号的正常传递,从而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一系列症状。
视网膜脱落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孔源性视网膜脱落: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有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拉等情况的人群中。比如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视网膜相对较薄且容易出现变性裂孔,在玻璃体牵拉等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落。老年人也可能因视网膜的退行性变等原因出现裂孔进而导致脱落。
牵拉性视网膜脱落:通常是由于视网膜前膜形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原因,导致纤维增殖膜对视网膜产生牵拉,进而引起视网膜脱落。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因为高血糖等因素导致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及纤维增殖,这些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使其脱离。
渗出性视网膜脱落:是由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导致视网膜下有渗出液积聚,从而引起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层分离。例如葡萄膜炎患者,炎症可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在视网膜下,引发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视力下降: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在视网膜脱落的早期,可能只是部分区域的视网膜脱离,对视力影响可能不明显,但随着脱落范围的扩大,视力会逐渐下降。如果是黄斑区发生脱落,视力下降会更为显著,可能在短期内就出现明显的视物模糊。
视野缺损:患者会感觉视野中有黑影遮挡,而且黑影会逐渐扩大。比如原本能看到的某个方向的物体逐渐看不见了,就像有一块布在眼前遮挡一样,并且遮挡的范围会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闪光感:部分患者在视网膜脱落前会出现闪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刺激,导致视网膜上的视觉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产生的。
视网膜脱落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视网膜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出现衰退,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等情况。
屈光不正: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高度近视导致眼轴延长,视网膜被拉长变薄,视网膜的营养供应等也可能出现异常,更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问题,进而引发视网膜脱落。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或使原本就存在的视网膜病变加重,从而引发视网膜脱落。比如球类运动中眼部被球击中,或者车祸等导致眼部外伤的情况,都可能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等眼部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都可能引发视网膜脱落。例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的纤维增殖组织牵拉视网膜,最终导致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脱落的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检查设备,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的范围等。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视网膜的形态、颜色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脱落以及脱落的具体情况。
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导致眼底镜检查不清的患者,可以通过眼部B超来辅助诊断。B超可以发现视网膜脱离的光带等特征性表现,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视网膜脱落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适用于一些孔源性视网膜脱落范围相对较小的情况,通过在眼球外部放置硅胶等材料,使眼球壁向内凹陷,起到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作用。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落情况,如牵拉性视网膜脱落、伴有严重玻璃体混浊等情况,通过切割混浊的玻璃体、去除增殖膜等操作,使视网膜复位。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受到碰撞。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用药,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等。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等高危人群,术后更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再次发生视网膜脱落等情况。比如术后短期内避免弯腰、低头、剧烈咳嗽等增加眼部压力的动作,以免影响视网膜的复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格外注意看护,防止儿童进行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危险活动,因为儿童视网膜脱落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视力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