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角膜炎是多种因素引发的角膜炎症反应,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部刺激),症状有眼部刺激症状(疼痛、畏光、流泪)和眼部外观改变(结膜充血、角膜混浊),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裂隙灯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针对不同病原体选药)、减轻炎症反应(慎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角膜修复(用促进角膜修复药物),预防措施有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外伤、增强免疫力。
急性角膜炎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角膜炎症反应。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可通过直接接触等方式感染角膜,引发急性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角膜炎,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视力发育。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容易复发,当人体发热、劳累等导致免疫力降低时,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可活化,侵袭角膜引起急性炎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的人群,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角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有角膜外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例如,眼部曾受外伤后未规范处理,真菌可侵入角膜导致炎症。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农民等,由于工作中眼部容易接触到土壤等,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2.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角膜,引发免疫性炎症。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病情可能波动,容易出现急性角膜炎复发或加重的情况。
局部刺激:沙尘等异物进入眼睛、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护理不当等,均可刺激角膜引发炎症。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如果不注意正确护理镜片、不按照规定时间更换镜片等,容易导致角膜受到刺激,引发急性角膜炎。
二、症状
1.眼部刺激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到眼部疼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等,在眨眼、眼球转动时疼痛可能加剧。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出现哭闹、揉眼等异常行为。
畏光:眼睛对光线刺激敏感,见到强光时会不自觉闭眼,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角膜感觉神经末梢受激惹。
流泪:眼部分泌物增多,泪液分泌增加,出现流泪不止的情况。
2.眼部外观改变
结膜充血:眼部结膜血管扩张,呈现出明显的充血现象,可表现为结膜发红。
角膜混浊:角膜出现混浊病灶,根据病因不同,混浊的形态、位置等有所差异。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角膜炎,可能在角膜上出现边界不清的混浊病灶。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眼部外伤史、近期用眼情况(如是否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佩戴时长等)、既往是否有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家长其近期生活状态、是否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清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混浊的部位、范围、形态等,还能观察结膜的情况。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角膜炎,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来明确病原体。如取角膜病灶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以确定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感染,并进行药敏试验(细菌感染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病毒感染则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需使用抗真菌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角膜炎可选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抗生素药物;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液等抗病毒药物。
2.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时机。对于非感染性炎症或感染性炎症控制后为减轻角膜瘢痕形成等情况可适当使用。不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3.促进角膜修复
使用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如生长因子滴眼液等,帮助角膜受损组织修复。
五、预防措施
1.注意眼部卫生
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尤其是儿童,家长要教导其养成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避免用脏手接触眼睛。
正确佩戴和护理隐形眼镜,按照规定的时间更换镜片,使用合格的护理液。
2.避免眼部外伤
在进行可能会有眼部异物进入的活动时,如施工、运动等,佩戴防护眼镜。
3.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对于患有全身疾病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降低急性角膜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保持自身免疫力,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方式来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