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手术有感染、屈光度数回退、干眼症等常见风险及夜间视力问题、角膜扩张等常见后遗症,可通过术前严格筛选患者包括年龄、眼部及全身检查,术后规范护理如眼部卫生、合理用眼,长期随访观察定期复查来降低风险和减少后遗症。
一、近视眼手术的常见风险
(一)感染风险
1.发生机制:任何眼部手术都存在感染的潜在可能,近视眼手术过程中,如果手术室环境未达到无菌标准,或者患者术后不注意眼部卫生,如用手揉眼等,细菌等病原体可能侵入眼内,引发角膜炎、眼内炎等感染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近视眼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约在0.1%-0.5%左右。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人群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如果术后长期处于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也会增加感染几率;有眼部病史的患者,眼部局部防御能力可能已受损,感染风险也会上升。
(二)屈光度数回退风险
1.发生机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青少年患者,身体仍在发育,眼轴可能会继续增长,或者成年患者如果术后不注意合理用眼,仍然长时间过度用眼等,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再次出现一定程度的回退。一般来说,屈光度数回退的发生率在5%-10%左右。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由于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可能不稳定,相对更容易出现屈光回退;生活方式上,术后仍然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用眼习惯会增加回退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近视度数发展比较迅速,术后回退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三)干眼症风险
1.发生机制:近视眼手术会对角膜表面的神经纤维造成一定损伤,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或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从而引发干眼症。据统计,约有20%-30%的患者在近视眼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症。
2.影响因素:性别上,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干眼症相关问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人群泪液分泌功能本身可能有所下降,术后干眼症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加重干眼症的症状。
二、近视眼手术的常见后遗症
(一)夜间视力问题
1.表现及机制:部分患者在近视眼术后可能会出现夜间视力下降、眩光、光晕等问题。这是因为手术改变了角膜的形态,在夜间光线较暗的情况下,瞳孔扩大,光线经过不规则的角膜表面折射后,会出现成像异常,从而影响夜间视力。有研究显示,约10%-1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夜间视力相关后遗症。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青年相对可能更易受到夜间视力问题的影响;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本身对夜间视力要求较高,比如从事夜间驾驶等工作,术后夜间视力问题可能会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术前就存在夜间视力不佳的情况,术后出现相关后遗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二)角膜扩张风险(主要见于ICL等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情况)
1.发生机制:对于一些特殊的近视眼手术方式,如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角膜较薄、眼轴过长等情况,术后可能会出现角膜扩张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发生率约在0.1%以下。
2.影响因素:年龄上,青少年患者由于眼轴还在发育,发生角膜扩张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如果术后不注意合理用眼,眼轴进一步增长,会增加角膜扩张的风险;病史方面,有角膜病变家族史、高度近视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角膜扩张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三、降低近视眼手术风险和减少后遗症的措施
(一)术前严格筛选患者
1.年龄筛选:一般来说,青少年患者(通常建议18周岁以上)身体发育相对稳定,眼轴等情况相对趋于稳定,更适合进行近视眼手术;对于年龄过小的儿童,由于眼部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建议进行近视眼手术。
2.眼部及全身检查:详细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眼压、眼底等检查,评估眼部是否适合手术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同时进行全身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全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术后规范护理
1.眼部卫生护理:术后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按照规定使用眼药水等,降低感染风险。
2.合理用眼指导:告知患者术后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防止屈光度数回退和干眼症等问题的发生。比如建议患者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眼睛,向远处眺望等。
(三)长期随访观察
1.定期复查:患者术后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等都需要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通过长期随访观察,可以及时干预一些早期出现的风险和后遗症,保障患者的视力和眼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