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变是发生在视网膜黄斑区的病变,其常见类型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干性和湿性,干性可补充抗氧化剂干预,湿性用抗VEGF药物等治疗)、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可抗VEGF治疗等并控近视)、黄斑囊样水肿(针对原发病治疗并用药促水肿吸收),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诊断靠眼底检查、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预防需不同类型人群定期检查、健康生活等。
黄斑病变是一种发生在视网膜黄斑区的病变。黄斑区是视网膜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它主要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功能,比如我们看物体的细节、阅读文字等都依赖黄斑区的正常功能。
常见类型及特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发病差异。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出现玻璃膜疣等改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能仅有视力轻度下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视力逐渐下降,影响阅读、驾驶等活动。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新生血管容易渗漏、出血,导致黄斑区水肿、出血等改变,病情进展较快,视力会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中心视力,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失明。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发病与近视度数密切相关,近视度数越高,发病风险越大。由于眼轴延长等因素,会引起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出血、脉络膜萎缩等病变,导致视力逐渐下降、视物变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黄斑囊样水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病因对应的高发人群有差异。主要是黄斑区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样改变,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影响患者的日常视物功能。
症状表现
视力下降: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黄斑病变视力下降程度不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早期可能只是轻度视力下降,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能在短期内视力明显下降,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
视物变形:患者可能会感觉直线变弯曲,比如看窗户的边框、直线的物体等会出现扭曲的情况,这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病变中较为常见。
色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对颜色的感知异常,比如原本鲜艳的颜色变得暗淡等。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等,可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结构等变化,比如是否有出血、水肿、新生血管等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发现细微的病变,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水肿、囊样改变等,对于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然后在不同时间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图像,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现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等进行干预,如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有研究表明这些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但不能完全治愈。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通过眼内注射药物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从而减轻黄斑区的水肿、出血等情况,改善视力。另外,也有一些激光治疗等方法,但相对应用不如抗VEGF药物广泛。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情况,也可以考虑抗VEGF药物治疗等方法,同时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监测黄斑区情况,控制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注意合理用眼等。
黄斑囊样水肿: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同时对于黄斑囊样水肿本身,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促进水肿的吸收,如糖皮质激素等,但使用需要谨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预防建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黄斑病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等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玉米、南瓜等;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因为这些因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外伤,因为眼外伤可能加重黄斑区的病变;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密切监测近视度数和黄斑区情况;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
黄斑囊样水肿: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原发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黄斑囊样水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