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斜视是出生后因后天因素致双眼视轴不平行的眼病,常见神经源性、机械性、屈光不正等原因,有外观及视觉功能异常表现,通过眼科检查诊断,可非手术(屈光矫正、弱视治疗、肉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儿童和中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后天斜视的常见原因
神经源性因素:
脑部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影响了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或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例如,一侧大脑半球发生脑梗死,影响了对侧眼球运动神经的传导,可能引起对侧眼睛斜视。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往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患者体内产生抗体破坏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眼外肌运动无力,出现斜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病情具有波动性,疲劳后加重,休息后可改善。
机械性因素:
眼外肌本身病变:例如眼外肌的炎症,如眼眶蜂窝织炎累及眼外肌,导致眼外肌肿胀、功能受限,引起斜视。这种情况多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感染源可能是附近组织的感染蔓延等。
眼眶骨折:当眼部受到外伤导致眼眶骨折时,骨折碎片可能嵌顿或压迫眼外肌,限制其正常运动,从而引发斜视。常见于眼部外伤患者,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史。
屈光不正因素:
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患者,如果没有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长期用眼时双眼为了看清物体会过度使用眼肌调节,导致眼肌力量不平衡,逐渐出现斜视。例如,高度远视患者,由于看远看近都需要很强的调节力,内直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内斜视,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与不正确的用眼习惯等因素有关。
后天斜视的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可观察到一只眼睛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睛偏离目标。例如,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向内斜(内斜视)或向外斜(外斜视)等。
视觉功能异常:可能出现复视(看一个物体感觉成两个),患者会感到视物混淆、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导致立体视功能障碍,影响其未来从事需要精确立体视觉的职业,如飞行员、外科医生等。
后天斜视的诊断
眼科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双眼视力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视力下降程度。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三棱镜检查等。角膜映光法可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遮盖-去遮盖试验能确定是显斜视还是隐斜视;三棱镜检查可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
眼球运动检查: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协调,有无受限情况,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状态。
同视机检查:可以测定双眼视功能,如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等,对于诊断后天斜视并评估视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意义。
后天斜视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如果是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首先要进行准确的验光,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对于儿童患者,及时矫正屈光不正有助于调整眼肌力量平衡,部分患者的斜视可能得到改善。例如,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内斜视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弱视治疗:如果斜视患者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包括遮盖疗法(遮盖健眼,强迫使用患眼注视)、视觉训练等。通过刺激弱视眼的视觉发育,提高其视力,为斜视的治疗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单眼斜视伴有弱视的儿童,遮盖健眼每天一定时间,让弱视眼得到更多使用,促进其视力提高。
肉毒素注射:对于一些因眼外肌痉挛等原因引起的斜视,可考虑局部注射肉毒素。肉毒素能暂时麻痹眼外肌,调整眼位。但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效果可能维持一段时间后复发,且需要谨慎使用,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一般建议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前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恢复双眼视功能。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的斜视,应在白内障术后视力有一定恢复后尽早评估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根据斜视的类型和度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肌肉减弱术(减少眼外肌的力量)、肌肉加强术(增强眼外肌的力量)或肌肉移位术等。例如,对于共同性外斜视,常采用外直肌后徙术等方式来调整眼位。
特殊人群后天斜视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阶段,后天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外观,还会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等视功能发育。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如发现孩子有斜视迹象,应尽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弱视训练等,定期复查,观察治疗效果和眼部发育情况。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促进眼部健康发育。
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出现后天斜视多与神经源性或机械性因素相关,如脑血管意外、眼眶骨折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稳定病情,减少斜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斜视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