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眼是视觉功能发育障碍性疾病,关键期内异常视觉经验致单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常见病因有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危害有视力下降、立体视觉缺失、心理影响,诊断靠视力、屈光、眼位、眼底检查,治疗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儿童患者需家长关注督促及提高治疗依从性,成年患者也需积极处理以改善生活工作受影响情况,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弱视眼的定义
弱视眼是一种视觉功能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一)视觉发育关键期
视觉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一般认为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0~6岁,其中0~3岁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3~6岁仍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如果眼睛得不到有效的视觉刺激,就容易发生弱视。例如,新生儿的视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逐渐发育完善,若在关键期内出现影响视觉输入的因素,就可能导致弱视。
(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等矫正措施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正常儿童的视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3岁儿童视力约为0.5~0.6,4岁时达到0.7~0.8,5岁及以上达到1.0及以上。如果儿童的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的视力下限,就要考虑弱视的可能。
二、弱视眼的常见病因
(一)单眼斜视
当发生单眼斜视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被抑制,大脑会优先使用正常眼的视觉信息,而斜视眼的视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育,从而引发弱视。例如,一只眼睛向内斜视,那么斜视眼看到的物体不能与正常眼同时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大脑逐渐忽略斜视眼的视觉信号,导致斜视眼的视力发育受到影响。
(二)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时,称为屈光参差。例如,一只眼睛是300度近视,另一只眼睛是100度近视,由于双眼看到的物体清晰度不同,大脑会更倾向于使用屈光度数较低、视力较好的眼睛的视觉信息,而屈光度数较高的眼睛的视觉功能得不到充分刺激,进而发生弱视。一般来说,双眼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时,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
(三)高度屈光不正
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如果没有及时矫正,会导致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模糊,影响视觉发育。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眼睛的调节能力难以将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长期处于视物模糊的状态,就容易引发弱视。一般来说,远视度数≥5.00D,近视度数≥6.00D,散光度数≥2.00D可视为高度屈光不正。
(四)形觉剥夺
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病会遮挡光线进入眼睛,使视网膜得不到充分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阻挡了光线到达视网膜,视网膜无法正常接收视觉信息,进而导致弱视的发生。
三、弱视眼的危害
(一)视力下降
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比如无法清晰地看清黑板上的字、远处的物体等,会对孩子的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立体视觉缺失
立体视觉是人类感知深度和空间关系的重要视觉功能,弱视患者由于双眼视觉发育异常,往往会丧失立体视觉,这会影响到职业的选择,例如一些需要精确空间判断的职业,如飞行员、外科医生等就无法从事。
(三)心理影响
由于视力不好,孩子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从而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弱视眼的诊断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儿童的视力,对于3岁以下儿童可以采用视觉行为观察法等进行视力初步评估。如果发现儿童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视力下限,需要进一步检查。
(二)屈光检查
使用验光仪等设备进行散瞳验光,以准确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以及屈光参差等情况。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眼睛的调节肌肉,获得更准确的屈光度数,对于儿童弱视的诊断非常重要。
(三)眼位检查
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方法,判断是否存在斜视情况,以及斜视的类型和程度,因为斜视是导致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四)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因为弱视眼主要是功能性的视力下降,眼底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需要通过眼底检查来鉴别其他眼部疾病。
五、弱视眼的治疗
(一)矫正屈光不正
对于存在屈光不正的弱视患者,首先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将视网膜上的物像清晰化,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需要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使光线能够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二)遮盖治疗
遮盖治疗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之一。对于单眼弱视患者,遮盖正常眼,强迫使用弱视眼注视,从而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例如,对于一只眼睛视力较好,另一只眼睛弱视的儿童,每天遮盖正常眼一定时间,如3~6小时不等,具体时间根据儿童年龄和弱视程度而定。
(三)视觉训练
通过使用弱视训练仪等设备进行视觉训练,包括精细目力训练、红光闪烁训练、后像训练等。精细目力训练可以让患者进行穿珠子、描图等活动,锻炼弱视眼的精细视觉功能;红光闪烁训练可以刺激视网膜锥体细胞,促进视力提高;后像训练则有助于改善视网膜的功能。例如,精细目力训练可以提高弱视眼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视力。
六、不同人群弱视眼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家长的责任: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一般建议3岁左右开始每年进行1~2次视力检查。在治疗过程中,要督促孩子按时佩戴眼镜和进行遮盖治疗、视觉训练等,同时要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2.治疗的依从性:儿童可能对遮盖治疗等有抵触情绪,家长需要耐心引导,让孩子理解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孩子配合治疗。
(二)成年患者
虽然成年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已过,弱视的治疗效果不如儿童时期,但如果成年后发现有弱视情况,也需要积极处理。因为即使成年,弱视眼的视力可能仍然低于正常,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成年弱视患者可能在驾驶等需要良好视力的活动中受到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如佩戴合适的眼镜等,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外伤等。
总之,弱视眼是一种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疾病,不同人群在弱视眼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视力和视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