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常见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相关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呈对称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治疗复杂需综合治疗;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儿童期开始出现好发于面部皮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防晒重要激光治疗有效儿童雀斑多与遗传有关需防晒儿童黄褐斑少见男性雀斑由遗传决定防晒重要男性黄褐斑少见需排查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定义与病因
黄褐斑
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方面,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存在特定基因位点的改变,使得皮肤对色素合成的调控出现异常;紫外线照射是重要诱因,紫外线可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活性增加,促进黑素合成,长期日晒会明显加重黄褐斑;性激素水平变化多见于女性,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通过影响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导致黑素生成增加,从而引发黄褐斑。
雀斑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父母一方患有雀斑,子女患病风险明显增加。通常在儿童期开始出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紫外线照射会使雀斑数目增多、颜色加深,因为紫外线可激活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加速黑素合成。
二、临床表现
黄褐斑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尤其是颧部、颊部、鼻、前额、颏部等部位,表现为对称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一般较清楚,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其颜色可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所波动,夏季日晒后往往加重。
雀斑
多在5-6岁左右出现,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及眶下区域,也可累及颈部、肩部等暴露部位。皮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孤立而不融合,数目多少不一,夏季雀斑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减少。
三、组织病理检查差异
黄褐斑
表皮中黑素含量显著增加,黑素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多,但活性增强,多巴染色阳性的黑素细胞数量增加。真皮上部可见较多黑素颗粒,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雀斑
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正常或轻度增加,黑素颗粒增多,多巴反应阳性的黑素细胞数量增加,真皮内一般无明显变化。
四、治疗与预防差异
黄褐斑
治疗较为复杂,需综合治疗。首先要注意防晒,使用防晒指数高的防晒霜等。可外用药物,如氢醌及其糖苷衍生物、维A酸等,氢醌能抑制黑素合成,但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有抗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的作用;还可采用激光治疗等物理方法,但需谨慎,避免术后色素沉着加重等并发症,对于妊娠相关的黄褐斑,部分患者在分娩后可自行减轻。
雀斑
防晒同样重要,严格防晒可防止雀斑加重。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雀斑的有效方法,如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等,通过激光的光热作用击碎黑素颗粒,达到去除雀斑的目的,一般疗效较好,但治疗后要注意护理,避免感染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儿童出现雀斑多与遗传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防晒,避免日光暴晒,因为儿童皮肤较娇嫩,紫外线对其皮肤的损伤更易导致雀斑加重。而黄褐斑在儿童中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黄褐斑表现,需考虑其他少见病因。
女性
女性无论是黄褐斑还是雀斑,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关注皮肤变化。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黄褐斑病情,妊娠相关黄褐斑需告知患者产后可能的变化及相应注意事项;对于雀斑的激光治疗,女性在月经期间凝血功能可能有变化,需谨慎评估治疗时机。
男性
男性患雀斑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防晒同样重要;黄褐斑相对男性少见,若男性出现黄褐斑,需全面排查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因为男性黄褐斑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等其他因素关系更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