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炎症反应有关临床表现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眼型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男性病情往往较重长期日晒、高温及寒冷刺激、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等可诱发或加重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病史等人群易患需依据临床表现排除类似皮肤病后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在玫瑰痤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玫瑰痤疮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皮肤的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失调,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皮肤中的神经递质等物质异常,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得面部血管容易出现扩张等表现。
微生物感染:毛囊蠕形螨和幽门螺杆菌等微生物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相关。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被发现与玫瑰痤疮存在一定关联,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的屏障功能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等,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外界刺激更容易侵入,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比如过度清洁皮肤、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都可能破坏皮肤屏障,诱发玫瑰痤疮。
免疫炎症反应: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玫瑰痤疮的发病过程。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等炎症表现。
临床表现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尤其是鼻部、两颊、前额等部位出现持久性红斑,伴毛细血管扩张,在遇热、进食辛辣食物、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红斑会加重。
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类似痤疮的表现,但与痤疮不同,玫瑰痤疮的丘疹脓疱一般炎症相对较局限,主要集中在面中部。
肥大增生型:多见于鼻部,由于局部皮脂腺增生,组织肥厚,形成结节状肥大增生,外观呈鼻赘状。
眼型: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干、眼痒、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眼部检查可见结膜充血、角膜点状缺损或浸润等。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年龄: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青少年也可能发病。
性别差异:女性相对多见,但男性病情往往较重。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有变化,比如妊娠期可能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女性在妊娠期病情加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日晒、高温及寒冷刺激、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例如,长期日晒会损伤皮肤屏障,促进血管扩张,从而诱发玫瑰痤疮;精神紧张等情绪因素会影响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导致病情波动。
病史因素: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病史、既往有过面部皮肤炎症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玫瑰痤疮。例如,曾因不当护肤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的人,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易引发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痤疮、接触性皮炎等。一旦怀疑患有玫瑰痤疮,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