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肺部感染患者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与症状;做好呼吸道管理,如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及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实施抗感染治疗,初始经验用药并依病原学检查调整;提供营养支持,保证营养摄入;保持病房清洁,维持适宜温湿度。
一、密切观察病情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肺部感染可能会导致体温波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变化,通过密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需频繁细致观察;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也需格外留意。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颜色、量、性质等,以及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脑溢血手术后肺部感染可能咳嗽反射较弱,咳痰不明显;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肺部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二、呼吸道管理
翻身拍背: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一般2-3小时一次。通过翻身拍背可以促进痰液引流,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内的痰液。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骨骼脆弱,拍背时也要轻柔。
体位引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肺部感染的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进行引流,如头低脚高、患侧向下等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从病变部位流向大气道,便于排出。但要注意体位引流时患者的耐受情况,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血压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操作。
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如果患者是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气道护理,包括定期湿化气道(湿化液的温度、湿度等要适宜)、及时吸痰等,保持气道通畅。儿童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更娇嫩,吸痰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吸痰管,动作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气道黏膜萎缩等情况,也需精细操作。
三、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可能的病原菌等情况,初始给予经验性的抗菌药物治疗。例如,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可能初始经验性使用针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抗菌药物;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可能需要覆盖耐药菌等。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病原菌谱有差异,儿童常见病原体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病原菌更复杂。
病原学检查指导调整用药:积极进行痰培养、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选用更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提高抗感染效果。比如痰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
四、营养支持
合理补充营养: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等方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更高,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减退,营养支持时要注意营养物质的易消化吸收。
五、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清洁:将患者安置在清洁、通风良好的病房,保持病房内温度在22-24℃左右,湿度在50%-60%左右。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菌。儿童患者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其呼吸等功能的维持;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清洁的环境可降低感染加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