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病毒侵袭下呼吸道引发的肺部炎症性疾病,常见致病病毒有流感病毒等且传播途径有别,发病机制为病毒侵入后在肺部复制增殖激发免疫反应致炎症改变,临床表现有轻症的发热咳嗽乏力等及重症的气短呼吸困难等,诊断包含病史临床表现、病毒核酸和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支持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等、老年人易加重基础疾病需加强监测、妊娠期女性要谨慎评估病情。
一、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侵袭下呼吸道引发的肺部炎症性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人体后,侵入肺部上皮细胞复制增殖,进而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常见致病病毒有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同病毒的传播途径略有差异,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二)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呼吸道后,向肺部蔓延,在肺泡和间质部位复制增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肺泡间隔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改变,影响气体交换功能,严重时可致肺组织损伤。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症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多为干咳)、乏力等,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部分患者可能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
(二)重症表现
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气短、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儿童患者还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如是否接触过病毒感染者、是否处于疫情高发地区等)及症状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特定病毒核酸,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提示病毒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可见间质浸润、斑片状阴影等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支持对症治疗
1.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2.呼吸支持:病情较重出现呼吸衰竭时,可考虑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
3.对症处理: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咳嗽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
(二)抗病毒治疗
部分病毒有特定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可使用奥司他韦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痰液堵塞引发呼吸困难,同时注意保证充足营养摄入。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病毒性肺炎后易加重基础疾病,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发生。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感染病毒性肺炎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评估病情,采取安全的治疗措施,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