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治疗包括避免刺激因素、保湿护理,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等,系统药物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儿童要避免搔抓、选温和制剂等,老年人保湿重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基础疾病情况。
避免刺激因素:应尽量寻找可能的诱因,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洗涤剂、金属等,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再次接触这些可疑致敏原。例如,从事接触化工原料工作的人群,若手上出现湿疹,需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与相关物质的接触机会。不同年龄人群接触的刺激因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玩具材料、某些植物等接触,要留意其玩耍物品;老年人可能与家务劳动中的清洁剂等接触较多。
保湿护理: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这对湿疹的治疗非常重要。皮肤保湿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减少水分流失。可以选择含有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每天多次涂抹双手,尤其是在洗手后立即涂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保湿剂的选择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皮肤娇嫩,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儿童专用保湿产品;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可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剂。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根据湿疹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轻度湿疹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中度湿疹可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乳膏等;强效糖皮质激素一般不轻易使用,除非是重度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情况。但要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疗程和部位,儿童、面部、褶皱部位等使用时需谨慎,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或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部位。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局部免疫反应,起到治疗湿疹的作用,但可能会有局部刺激症状,如用药部位烧灼感等。
抗菌药物:如果湿疹伴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外用制剂,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要根据感染情况合理选用,若感染较严重,可能还需要系统使用抗菌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瘙痒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可以缓解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抗组胺药物的镇静作用有所不同,如氯雷他定镇静作用相对较轻,适合白天工作的人群;西替利嗪可能有一定镇静作用,服用后需注意避免驾驶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选择适合儿童的产品。
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的急性湿疹或泛发性湿疹,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上患湿疹时,家长要格外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双手,可给儿童戴上棉质手套。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外用药物要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制剂,系统使用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功能减退,手上患湿疹时,保湿护理更为重要,选择滋润度合适的保湿剂。在药物使用上,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湿疹的治疗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