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疱型脚癣是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致的常见浅部真菌病表现为脚趾间、脚掌等部位成群或散在壁厚清澈水疱伴瘙痒,发病因真菌感染及个体易感性,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治疗用抗真菌药物并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预防要注意足部清洁卫生、选透气鞋袜、不共用生活用品、控糖尿病患者血糖、老人注意足部护理。
水疱型脚癣是脚癣的一种常见类型,脚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一种常见浅部真菌病,水疱型脚癣主要表现为在脚趾间、脚掌等部位出现成群或散在的小水疱,水疱壁厚,内容物清澈,周围皮肤常无明显红晕或有轻度红晕。
发病原因
真菌感染:主要是皮肤癣菌感染,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是人体容易出汗且相对密闭的部位,为皮肤癣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例如,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如塑料凉鞋、不透气的运动鞋等,会使足部局部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皮肤癣菌的滋生。
个体易感性: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皮肤癣菌的侵袭。比如,有家族成员患有脚癣的人,其发生水疱型脚癣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另外,一些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感染皮肤癣菌引发脚癣,包括水疱型脚癣。
临床表现
水疱特征:水疱通常为针尖至粟粒大小,多成群分布,也可散在分布。水疱一般壁厚,不易破裂,数日后可自行吸收干涸,形成脱屑。例如,患者可能在脚趾间发现多个小水疱聚集在一起,看起来像一串小珍珠。
伴随症状:常伴有明显的瘙痒感,患者会不自觉地搔抓。由于搔抓等原因,水疱可能会破裂,破裂后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足部皮肤的症状,如是否有成群的小水疱、水疱的特点、是否伴有瘙痒等临床表现来初步怀疑是水疱型脚癣。
真菌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真菌镜检是取皮损边缘的鳞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如果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引起的脚癣。真菌培养则是将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具体的真菌种类,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治疗药物有一定帮助。例如,在真菌镜检中发现了分支状的真菌菌丝,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可以确诊为水疱型脚癣。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的抗真菌药膏,像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或杀灭皮肤癣菌。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相对温和且刺激性小的抗真菌药物,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预防:首先要注意足部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洗完后要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间等部位。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和棉质袜子,勤换鞋袜,保持足部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控制血糖有助于降低脚癣的发生风险。另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也应注意足部的护理,定期检查足部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