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糜烂在病变深度、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因及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胃溃疡病变达黏膜肌层或更深,呈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内镜见特定溃疡表现,与Hp感染等因素相关,靠胃镜等诊断,治疗需抑制胃酸等;胃糜烂病变局限黏膜层,症状较轻,内镜见点状片状糜烂灶,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并抑酸保护胃黏膜等。
胃糜烂:是胃黏膜的浅层损伤,病变深度局限于黏膜层,未达到黏膜肌层。
临床表现
胃溃疡:多呈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常与进食有关,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秋冬和冬春季节交替时易发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疼痛规律相似,有病史的患者可能因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而诱发疼痛加重。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差异主要在于对疼痛等不适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一般生活方式因素如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更易诱发胃糜烂相关症状。
内镜表现
胃溃疡:内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底部覆盖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厚苔。
胃糜烂: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点状或片状的糜烂灶,病灶表面可有渗出物,黏膜充血、水肿较为局限。
病因及危险因素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减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等因素更易患胃溃疡,男性和女性在Hp感染率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Hp感染是重要的共同危险因素,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患胃溃疡风险均增加。
胃糜烂:常见病因有Hp感染、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酒精刺激、严重应激(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等)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年轻人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如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更易患胃糜烂,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可能风险相对较高,有应激状态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因应激因素诱发胃糜烂。
诊断方法
胃溃疡: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胃镜下可直接观察溃疡的形态、大小、部位等,病理活检可排除恶性病变,同时可检测Hp感染情况。
胃糜烂: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糜烂情况,必要时可同时检测Hp。
治疗原则
胃溃疡: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胃黏膜(如铋剂等)、抗Hp治疗(如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老年人可能更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一般不首选导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
胃糜烂: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酒等,同时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应激性胃糜烂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胃糜烂治疗更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明显刺激的药物,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