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分娩后6-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与分娩过程影响、激素变化、心理因素、活动减少及会阴伤口疼痛等有关,有相应症状表现及对身体不良影响,可通过分娩中缩短产程、产后早期鼓励活动等预防,还可采用热敷、按摩等非药物干预或导尿处理,高龄产妇和剖宫产产妇有特殊情况需更关注和及时干预,了解相关内容有助于促进产妇康复。
发病原因
生理因素:
分娩过程影响: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对膀胱、尿道造成压迫,尤其是长时间的第二产程,会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例如,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胎儿先露部对盆底组织及膀胱的压迫时间较长,更容易发生产后尿潴留。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孕激素水平较高,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产后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膀胱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恢复不顺利就可能引发尿潴留。
心理因素:产妇产后可能因对排尿疼痛的恐惧、环境改变等原因,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阻碍尿液排出。比如在新的住院环境中,产妇可能会因为不习惯床上排尿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诱发尿潴留。
其他因素:产妇产后身体虚弱,长时间卧床,活动减少,也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功能。另外,有些产妇产后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导致疼痛,不敢用力排尿,也容易引起尿潴留。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产妇产后有尿意但不能排出尿液,或仅能排出少量尿液。严重时可能下腹部膨隆,触摸到胀大的膀胱。例如,产妇感觉小腹胀痛难忍,但无法正常排尿,用手按压下腹部可摸到囊性包块,有明显压痛。
对身体的影响:长期尿潴留可能会引起膀胱黏膜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产妇可能会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影响身体恢复。
预防与处理方法
预防措施:
分娩过程中:助产士要注意保护产妇的会阴,缩短第二产程,避免胎儿对膀胱、尿道的过度压迫。
产后早期: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一般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8小时可坐起,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适当活动。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膀胱逼尿肌功能恢复。同时,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让产妇放松,克服对排尿疼痛的恐惧。另外,可让产妇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促进排尿。
处理方法:
非药物干预:可以采用热敷下腹部,促进膀胱血液循环,缓解逼尿肌痉挛;按摩膀胱,从脐下向耻骨联合方向轻轻按摩,帮助膀胱收缩排尿;针灸穴位,如针刺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刺激膀胱收缩。如果非药物干预无效,可考虑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引出尿液,缓解尿潴留症状。但导尿要注意避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产后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产妇,发生产后尿潴留的风险可能更高。在产后要更加密切观察排尿情况,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如更积极地鼓励早期活动等。因为高龄产妇膀胱逼尿肌功能恢复可能更缓慢,所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及时的干预。
剖宫产产妇:剖宫产产妇虽然没有经阴道分娩时胎儿对盆底的压迫,但术后切口疼痛可能会影响产妇的排尿意愿和排尿动作。要注意观察剖宫产产妇的排尿情况,同样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法促进排尿,必要时及时导尿,减少尿潴留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问题,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方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促进产妇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