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胎记是常见先天性低血流量真皮内血管畸形,出生即存,随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厚,生长与身体发育同步,很少自退;血管瘤是成血管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分增生、消退、消退完成期,增生期快速生长,消退期可缩小,发病机制未完全明,影像学检查可鉴别,不同人群需关注其不同阶段表现及可能影响。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
外观表现
红胎记:通常表现为淡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出生时即可存在,且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可能逐渐加深、变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节。
血管瘤:
增生期血管瘤: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肿块,通常为红色或紫红色,可高出皮肤表面,形状多样,有的像草莓,称为草莓状血管瘤;有的边界不清,呈扁平状,称为鲜红斑痣样血管瘤等,增生期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开始,6-10个月增长迅速。
消退期血管瘤:增生停止后,血管瘤可能逐渐缩小、颜色变浅,质地变软。
生长特点
红胎记:一般出生时即存在,生长速度与身体发育基本同步,很少自行消退。
血管瘤:
增生期:多数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快速增殖,部分患儿在出生时就已有较小的病变,之后迅速增大。
消退期:通常在1岁以后开始进入消退过程,消退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可能在5-7岁基本消退,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改变等问题。
病理机制
红胎记: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控制血管形成的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导致特定部位的血管畸形,是血管内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异常聚集和分化异常所致。
血管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血管形成因子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异常等有关,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等过程。
影像学检查鉴别
红胎记:超声检查可见真皮内血管扩张,无明显的血管团块样改变;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查可发现局部血流量情况,红胎记处血流量相对稳定;血管造影检查一般无异常血管团显影。
血管瘤:超声检查可显示增生期血管瘤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内部血流丰富;增强CT或MRI检查可见增生期血管瘤有明显强化,消退期强化程度降低,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内部结构以及血供情况等。
特殊人群情况
新生儿:新生儿时期红胎记和血管瘤都可能被发现,家长需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红胎记在新生儿期可能颜色较淡,而血管瘤可能在出生后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对于新生儿的血管瘤,要注意其生长速度和部位,如果是头面部等重要部位的快速增生性血管瘤,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婴幼儿:婴幼儿时期红胎记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且可能逐渐加重,血管瘤在婴幼儿期增生期需要关注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如是否压迫重要器官等。对于特殊年龄段的婴幼儿,红胎记可能影响外观心理发育,血管瘤如果生长在眼睑等部位可能影响视力发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监测或干预措施。
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红胎记仍持续存在或可能有进一步变化,血管瘤消退期要注意消退后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皮肤松弛等情况,对于遗留外观问题的,可在适当年龄考虑进行整形等干预措施,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外观问题可能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