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疾病,影像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常见影像分型有短食管型、滑动型、食管旁型、混合型。短食管型表现为食管长度缩短等;滑动型可见食管胃连接部上移等;食管旁型是食管下括约肌位置正常但胃底疝入食管旁胸腔;混合型兼具前两者表现,各型有不同影像表现及相关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各型发生风险有作用。
一、短食管型
1.影像表现
在食管钡餐造影检查中,可见食管长度缩短,胃底上升至胸腔内,食管下括约肌位置上移,通常食管腹段长度明显短于正常。
胸部X线平片可能显示胸腔内有含气液平的胃泡影等。
2.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可能与先天性发育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食管发育情况对病情的影响;成年患者则可能与长期的腹压变化等因素相关。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腹压等而有一定间接关联。生活方式上,长期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可能促进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的发生发展。
二、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1.影像表现
食管钡餐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见食管下括约肌平面下降,部分胃组织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表现为食管胃连接部(EGJ)上移,在立位时可观察到疝囊的形态,当患者卧位或头低脚高位时疝入胸腔的胃可部分或完全回复到腹腔内。
胸部CT检查可清晰显示疝入胸腔的胃与食管的关系,明确食管裂孔的扩大情况等。
2.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分布较广,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的结缔组织、肌肉等结构可能发生退变,导致食管裂孔松弛,增加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腹腔内压力升高,可能更容易诱发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生活方式中,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压较高,是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高危因素;长期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长期咳嗽等使腹压增加的情况,都会促进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三、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
1.影像表现
食管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下括约肌位置正常,而胃底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疝入胸腔,且疝入的胃囊与食管胃连接部保持在腹腔内的正常位置,形成食管旁的疝囊。
胸部CT可明确疝入胸腔的胃囊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清晰显示食管与疝入胃囊的解剖关系。
2.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组织的支撑结构退变。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性别可能因各自的生活习惯等导致腹压变化不同而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上,有长期腹压增高因素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长期咳嗽等情况的人,患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的风险较高。
四、混合型食管裂孔疝
1.影像表现
食管钡餐造影可见既有食管胃连接部上移(类似滑动型),又有部分胃底疝入食管旁的胸腔内(类似食管旁型)的表现,具有两者的综合影像特征。
胸部CT等检查可同时发现食管胃连接部位置异常以及食管旁疝囊的存在等情况。
2.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多见于中老年人。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上受多种增加腹压因素的综合影响,如肥胖、长期腹压增高的疾病等,都会使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增加。特殊人群如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腹腔压力显著升高,多种类型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都可能增加,对于混合型食管裂孔疝也不例外,需要特别关注其病情变化及对母婴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