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由病原体入侵、尿道结构与功能、机体免疫力、医源性、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病原体入侵包括大肠杆菌等常见及其他病原体,女性生理结构短直近肛易感染,尿道梗阻致尿液停留利于细菌繁殖,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免疫力下降易发病,导尿及尿道器械检查等医源性操作易引发,饮水少、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导致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道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引起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病原体入侵
1.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引起尿道感染的病原体,约占尿路感染的80%左右。女性尿道短而宽,大肠杆菌容易通过尿道口侵入尿道并上行感染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情况下,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让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侵入。
2.其他病原体: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不过相对大肠杆菌来说发生率较低。此外,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可能导致尿道感染,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或有尿道结构异常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
二、尿道结构与功能因素
1.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女性尿道较短(约3-5厘米)且直,距离肛门较近,肛门周围的细菌容易污染尿道口,从而增加了尿道感染的风险。比如,女性在排便后如果擦拭方向不正确,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就更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口引发感染。
2.尿道梗阻: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一般人群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发尿道感染。例如,一些经常加班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免疫力下降,就比正常作息的人群更易发生尿道感染。
2.特殊人群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且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尿道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另外,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免疫系统受损,也容易频繁发生尿道感染。
四、医源性因素
1.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是常见的医源性操作,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黏膜屏障,为细菌侵入尿道提供了通道。如果导尿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就极易引起尿道感染。一般来说,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会大幅增加。
2.尿道器械检查:如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术等,这些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会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
五、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过少: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滋生繁殖。例如,一些工作繁忙而忽视饮水的人,每天饮水量不足,就比经常保持充足饮水的人更易发生尿道感染。
2.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不良卫生习惯,会使尿道口周围细菌滋生,增加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女性,更要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3.性生活因素:性生活时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尤其是女性在性生活后,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另外,多个性伴侣也会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因为不同性伴侣可能携带不同的病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