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判断发烧程度,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超39℃),采取非药物干预,包括物理降温(散热、冷敷、温水擦浴)和补充水分,儿童、成人有不同及时就医情况,还有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判断发烧程度
1.低热:体温范围在37.3~38℃,此阶段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方法。不同年龄人群低热表现略有差异,儿童低热可能精神稍显萎靡,婴儿可能会有哭闹较平时增多等情况;成人可能仅自觉身体微微发热、稍有乏力感。
2.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此时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身体伴随症状。儿童中度发热可能会出现颜面潮红、呼吸稍增快等;成人可能会感觉头晕、肌肉酸痛等。
3.高热:体温超过39℃,这种情况需更加重视,尤其是儿童,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严重情况。儿童高热时可能会有烦躁不安、皮肤发烫等表现;成人高热时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剧烈头痛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物理降温(适用于各年龄人群)
散热:对于低热及中度发热的情况,可适当减少衣物被褥,以利于散热。比如儿童穿着不宜过厚,成人可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这样有助于身体热量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散发。
冷敷:可以用湿毛巾敷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通过湿毛巾的蒸发带走头部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对于儿童,要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不适;成人也可使用冰袋裹上毛巾后放置在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防止局部冻伤。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身体,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每次擦拭10分钟以上,通过温水的蒸发促进散热。儿童皮肤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成人可适当加大力度,但要避免擦到胸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
2.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以补充因发热出汗而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适当调整,儿童要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成人每天保证饮水量在1500~2000ml左右,可分多次饮用。
三、及时就医情况
1.儿童特殊情况:儿童发热时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婴儿呼吸>60次/分钟,幼儿呼吸>50次/分钟,儿童呼吸>40次/分钟)、皮肤苍白、发绀等情况,无论体温多少都应立即就医。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些严重感染等情况可能会迅速恶化。
2.成人特殊情况:成人发热如果持续超过3天不退、体温持续升高不降、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以排除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热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退热,因为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同时,儿童物理降温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冻伤和引起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发热时,由于其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但是潜在疾病风险较高。要密切监测体温,及时补充水分,并且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咳嗽、尿频、尿急等伴随症状,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病情可能较为隐匿,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发热要谨慎处理,因为某些发热原因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首先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物理降温可正常进行,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