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起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刺激性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及发热等其他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影像学可见多种形态浸润影诊断可通过血常规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病原体培养等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护理对症处理抗感染治疗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有并发症预后复杂儿童患病需关注病情变化遵循护理要求。
一、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病变。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病因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支原体肺炎的直接原因。肺炎支原体可侵犯呼吸道和肺部,引发炎症反应。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人群普遍对肺炎支原体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这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密切接触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多有乏力、头痛、咽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伴有少量黏痰,部分患者咳嗽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和休息。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多为中等度热,少数为高热;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体征: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等症状有时不相称。少数患者可闻及干湿啰音,但体征与影像学表现可能不一致。
四、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病变可呈淡薄、密度较均匀的斑片状阴影,也可表现为肺间质炎症改变,如网状、条索状阴影等。
五、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在发病1周后开始升高,3-4周达高峰,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3.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
4.病原体培养:虽然肺炎支原体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但对于明确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咳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需谨慎选择止咳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缓解方式,如调整体位等;对于发热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遵医嘱使用退热措施,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退热处理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2.抗感染治疗: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通过抑制肺炎支原体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但在用药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特点,儿童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
七、预后
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多可逐渐缓解,肺部病变也可逐渐吸收。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胸腔积液等,预后则相对复杂一些。儿童患者在患病后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要求,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