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内晶体物质异常积聚形成涵盖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常见病症,成因包括代谢异常致尿液中晶体易析出、局部因素使尿液成分改变或潴留、药物可形成结晶,类型有起源于肾盏肾盂等的肾结石、由肾结石下移至生理狭窄处的输尿管结石、可原发或由其他部位下移的膀胱结石、多来自上尿路或膀胱停留于狭窄部位的尿道结石,症状上肾结石有腰部隐痛或绞痛伴血尿、输尿管结石有突发肾绞痛伴血尿、膀胱结石有排尿中断等、尿道结石有排尿困难等,检查用超声初步发现、CT清晰呈现位置等、尿常规发现红细胞等,治疗分保守的大量饮水等和手术的多种术式,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合理饮食等,女性尿道短结石易排但孕期需遵医嘱,老年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来选择治疗方案。
一、尿结石的定义
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内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异常积聚所形成的结石,涵盖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症。
二、成因
1.代谢异常: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或尿pH值改变影响晶体溶解度,易致晶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高钙血症可使尿液中钙含量升高,增加肾结石形成风险;尿酸排泄过多或尿酸化异常,易引发尿酸结石。
2.局部因素:尿路感染会改变尿液成分及尿基质,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尿路梗阻使尿液潴留,晶体沉积从而诱发结石,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可导致肾结石形成。
3.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如氨苯蝶啶、茚地那韦等,在尿液中可形成结晶,增加结石生成几率。
三、类型
1.肾结石:多起源于肾盏和肾盂,结石成分多样,常见有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等。
2.输尿管结石:常由肾结石下移至输尿管所致,多停留于输尿管的生理狭窄处。
3.膀胱结石:可原发于膀胱,也可由肾、输尿管结石下移至膀胱形成,多见于儿童及老年男性。
4.尿道结石:多来自上尿路或膀胱,可停留于尿道狭窄部位。
四、症状表现
1.肾结石:常出现腰部隐痛或绞痛,活动后疼痛加剧,可伴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见肉眼血尿。
2.输尿管结石:突发肾绞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可向会阴部放射,同时伴有血尿。
3.膀胱结石:主要症状为排尿中断、尿频、尿急、尿痛等。
4.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五、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泌尿系统结石,对肾结石、膀胱结石等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显示结石的高回声及后方声影。
2.CT检查:能清晰呈现泌尿系统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形态,是诊断尿结石的重要手段。
3.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若合并感染,可见白细胞。
六、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且无明显梗阻的情况,通过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必要时可辅助使用排石药物(遵医嘱)。
2.手术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开放手术等,需依据结石部位、大小等选择合适术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尿结石:需注重合理饮食,避免高钙、高草酸食物摄入,保证充足水分摄取,以预防结石形成。因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治疗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侵袭性方法。
2.女性尿结石:女性尿道较短,结石排出相对较男性容易,但孕期女性需特别留意结石相关问题,避免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处理,综合考量孕期安全与结石治疗。
3.老年尿结石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变化,保障治疗过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