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中休息和饮食的要求、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的相应治疗、终末期的肝移植以及儿童和老年特殊人群的特殊治疗考虑。
休息:代偿期患者可适当工作,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失代偿期患者则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这样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因为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质的摄入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有肝性脑病倾向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高热量饮食可以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维生素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例如,对于合并腹水的患者,还需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1-2g,进水量限制在1000ml左右,防止腹水进一步增多。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如果是酒精性肝硬化,则必须严格戒酒。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的进展;戒酒可以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为肝脏的修复创造条件。
抗纤维化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可以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如安络化纤丸等,它们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并发症的治疗
腹水的治疗
利尿剂:常用的有螺内酯和呋塞米,一般联合使用,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利尿速度不宜过快的原则。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又能防止电解质紊乱。
补充白蛋白:对于大量腹水且反复利尿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的消退。因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补充白蛋白可以增加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隙的液体回吸收到血管内。
腹腔穿刺放腹水: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但放腹水后需注意补充白蛋白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紧急止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它可以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止血的目的;还可使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等。
预防再出血:可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对于适合的患者还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介入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
减少肠道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如口服乳果糖,它可以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等,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产生。
促进氨的代谢:可使用L-鸟氨酸-L-门冬氨酸等药物,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调整氨基酸代谢: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代谢失衡。
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等。肝移植可以替换已经严重受损的肝脏,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肝移植面临着供体短缺、手术风险以及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肝硬化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针对病因的治疗、营养支持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肝硬化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个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