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具反复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且每年持续发病≥三月连续≥二年特征,病因包括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咳痰等,诊断需依发病时长等并排除其他疾病,鉴别与相关疾病通过多手段区分,治疗分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特征为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且上述症状每年持续发病时间通常≥3个月,连续发病≥2年。
二、病因
1.吸烟: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弱、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诱发慢性炎症。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石棉、棉尘等)及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可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发病风险。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臭氧、二氧化硫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4.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复感染可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进,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三、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喘息或气急多见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伴有哮鸣音。
2.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如伴有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四、诊断标准
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即可作出诊断。
五、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间质纤维化等。通过病史、症状特点、影像学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1.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镇咳祛痰,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等;平喘,可选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2.缓解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戒烟;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应用免疫调节剂,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减少急性发作。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易出现病情加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用药时需考虑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2.儿童:儿童患慢性支气管炎时,应注重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水分摄入等,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呼吸的镇咳药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儿童专用剂型。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支气管炎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
4.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基础疾病病情,定期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