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即婴儿湿疹是常见婴儿过敏性皮肤炎症,遗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过敏是病因,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等,亚急性期有小丘疹鳞屑结痂等,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有瘙痒,依发病年龄、皮疹表现等诊断,一般护理包括皮肤、衣着、环境护理,药物治疗分局部用药和抗组胺药物,婴儿要注意年龄、饮食、避免感染等特殊事项。
病因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婴儿患奶癣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遗传会使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奶癣。
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婴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锁水能力差,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炎症,这是婴儿容易患奶癣的重要自身因素。
过敏因素:婴儿可能对食物、吸入物等过敏。例如,食用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中的蛋白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吸入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等也可能导致过敏,进而诱发奶癣。
临床表现
皮疹特点:
急性期:皮肤表面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会有渗出、结痂等表现。好发于头面部,如额头、脸颊、头皮等部位,严重时可能蔓延至颈部、四肢等。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颜色可呈暗红色,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瘙痒:婴儿常因皮肤瘙痒而哭闹不安、烦躁,影响睡眠和进食,过度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诊断
主要根据婴儿的发病年龄(通常在出生后1-6个月发病)、典型的皮疹表现以及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如果怀疑有过敏因素参与,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相关检查来辅助明确病因。
治疗与护理
一般护理:
皮肤护理: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湿润,用温水给婴儿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水温不宜过高,37-38℃较为适宜。洗澡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保持皮肤水分。
衣着方面:给婴儿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容易引起过敏的材质的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环境因素: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50%-60%左右。减少室内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定期清洗婴儿的被褥、衣物等。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根据皮疹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使用的部位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氧化锌软膏等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果婴儿瘙痒明显,影响睡眠和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但要严格按照婴儿的体重等情况遵医嘱使用。
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婴儿皮肤娇嫩,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糖皮质激素乳膏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饮食因素: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以免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加重奶癣。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怀疑对牛奶过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避免感染:要注意保持婴儿皮肤的清洁,避免婴儿搔抓皮肤导致破损继发细菌感染。如果皮肤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加重、有脓性分泌物等,要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