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溃疡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性质部位多样且有节律性,消化系统有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全身症状及出血相关表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略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相关症状及疾病发生。
一、疼痛症状
1.疼痛性质与部位
急性胃溃疡的疼痛多为钝痛、灼痛或胀痛等。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一般在剑突下或左上腹。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疼痛的感受可能略有差异,但部位相对固定。例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为腹部不适,但也可定位到上腹部区域;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影响对疼痛的感知,但上腹部的疼痛部位一般较明确。其疼痛机制主要与胃酸刺激溃疡面,引起局部神经末梢受刺激有关,胃酸分泌过多是重要诱因,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等会影响胃酸分泌节律,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进而导致疼痛。
2.疼痛节律
典型的胃溃疡疼痛具有一定节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开始出现疼痛,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即所谓的“进食-疼痛-缓解”规律。这是因为进食后,食物刺激胃窦部,促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胃酸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不同年龄人群的疼痛节律可能因身体机能差异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进食后胃酸分泌的调节可能不如成人稳定,疼痛节律可能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因神经反应迟钝等原因,疼痛节律也可能不明显。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暴饮暴食的人群,会打乱正常的进食-胃酸分泌节律,更容易出现疼痛节律的紊乱。
二、消化系统症状
1.反酸、烧心
患者常出现反酸症状,即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腔,感觉有酸味。同时伴有烧心感,是胸骨后或上腹部的一种灼热感。这是由于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异常,胃内酸性物质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使反酸、烧心症状更易出现;老年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也更容易发生反酸、烧心。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增加反酸、烧心的发生几率。
2.恶心、呕吐
部分急性胃溃疡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少量胆汁。其发生机制与溃疡引起胃蠕动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有关。儿童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发生恶心、呕吐时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胃肠蠕动本身较慢,胃溃疡导致的胃蠕动紊乱可能使恶心、呕吐症状相对更明显,且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不良生活方式如进食过快、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会加重胃肠负担,诱发恶心、呕吐。
三、其他症状
1.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等。乏力是因为胃溃疡导致患者长期消化不良,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消瘦则是由于摄入减少、消耗增加,机体能量负平衡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老年患者消瘦可能会加重身体虚弱状态,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且恢复困难。
2.出血相关表现
少数急性胃溃疡可能并发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呕血时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质,黑便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酶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转化为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对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儿童患者出现出血情况更为危急,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易引起胃黏膜损伤药物的人群,发生胃溃疡出血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