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湿疹可从避免诱因、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应对。要了解自身诱因并针对性规避;清洁用温和清洁剂、水温适宜且频率适度,保湿用含特定成分的护肤品;外用药物按湿疹程度选不同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瘙痒但注意不良反应;儿童患者要特选药物、加强护理,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病选药、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谨慎用可能致嗜睡药物。
一、避免诱因
了解自身诱因:过敏性湿疹患者需留意生活中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某些特定食物(常见的有海鲜、牛奶、鸡蛋等)、接触性物质(像某些化学洗涤剂、金属饰品等)、环境中的过敏原(花粉、尘螨等)。不同个体诱因可能不同,可通过记录生活日记等方式来明确自身的诱发因素,这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湿疹发作。比如有研究表明,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在尘螨浓度高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湿疹症状加重的情况。
针对性规避:明确诱因后应尽量规避。若对花粉过敏,在花粉传播高峰期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若对特定食物过敏,则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细心观察孩子接触某些物质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规避可能的诱因。
二、皮肤护理
清洁方面: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皮肤,水温要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控制在32℃-38℃左右。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湿疹症状,所以清洁频率要适度,避免每天多次用力搓洗。例如,对于婴儿过敏性湿疹患者,建议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而不是频繁用沐浴露等强力清洁产品。
保湿工作:保持皮肤的湿润对于过敏性湿疹患者至关重要。应使用具有保湿功能的护肤品,如含有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或乳液。保湿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对皮肤的影响。研究发现,定期使用保湿剂的湿疹患者,皮肤状态相对更好,湿疹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降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应养成定期涂抹保湿产品的习惯,尤其在洗手后、洗澡后等皮肤易干燥的时刻。
三、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根据湿疹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轻度湿疹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中度湿疹可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乳膏等。但需要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所以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尤其是儿童患者,更要谨慎选择和使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这类药物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的湿疹,相对来说不良反应较少,但价格可能相对较高。
口服药物:对于瘙痒剧烈影响生活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能缓解瘙痒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期间要注意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等。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的皮肤更加娇嫩,在治疗过敏性湿疹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物的剂型和强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谨慎选择。同时,家长要更加留意儿童的皮肤护理,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儿童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例如,婴儿湿疹患者,家长要勤给婴儿修剪指甲,避免婴儿抓伤皮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更差,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敏性湿疹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药物。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口服药物时要关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对瘙痒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但要谨慎使用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免影响日常生活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