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性皮炎是被昆虫叮咬后引发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昆虫有蚊子等,发病与昆虫唾液抗原及炎症介质释放有关,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和表现诊断,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分局部和全身,预防要从环境和个人防护入手。
虫咬性皮炎又称为丘疹性荨麻疹,是被昆虫叮咬后发生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常见的叮咬昆虫有蚊子、臭虫、跳蚤、螨虫、蠓虫等。
发病机制
昆虫唾液抗原:昆虫叮咬人体时,会将唾液注入皮肤,唾液中的抗原物质可作为过敏原,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例如,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就会发生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释放: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组胺可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出现红斑、水肿;白三烯等介质会引起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进而出现风团、丘疹等皮肤损害。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特点
皮疹形态:多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疹中央常可见叮咬痕迹,有的皮疹呈纺锤形,直径一般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
好发部位: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手背等,儿童由于皮肤薄嫩且户外活动相对较多,更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婴幼儿的皮肤更为娇嫩,被叮咬后反应可能更剧烈,皮疹范围可能更广泛。
瘙痒症状:瘙痒是虫咬性皮炎常见且突出的症状,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搔抓,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起继发感染。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被昆虫叮咬后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皮疹可能更大、更红,瘙痒更剧烈,而且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在草丛、树林等昆虫较多的地方活动,更容易反复被叮咬。例如,在夏季,儿童在户外玩耍后,若未做好防护,很容易出现多处虫咬性皮炎的皮疹。
成人:成人皮肤相对儿童来说更厚,修复能力稍强,但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被昆虫叮咬后过敏反应也会比较严重,皮疹范围可能较广,瘙痒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有明确的昆虫叮咬史,在叮咬后一段时间内出现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例如,患者能回忆起在户外活动时被蚊子、跳蚤等叮咬的过程。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皮肤损害特点,如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叮咬痕迹、好发于暴露部位等,结合瘙痒等症状可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湿疹:湿疹病因复杂,多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一般无明确的昆虫叮咬史。而虫咬性皮炎有明确昆虫叮咬史,皮疹常为单个或散在分布的与叮咬相关的皮疹。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去除接触物后病情易好转,与昆虫叮咬无关。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局部治疗: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有止痒、收敛的作用;若皮疹有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全身治疗:对于瘙痒剧烈、皮疹广泛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的嗜睡等不良反应。
预防
环境防护: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清除蚊虫滋生的场所,如积水、垃圾等。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可使用蚊帐、纱窗、蚊香、电蚊拍等防护措施。儿童使用蚊香等时要注意选择儿童专用的产品,避免发生意外。
个人防护:外出时穿长袖衣物、长裤,尽量穿浅色衣物,因为深色衣物更容易吸引昆虫。可在外露的皮肤部位涂抹驱蚊剂,如含避蚊胺的驱蚊液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的驱蚊剂中避蚊胺的含量不宜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