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可能出现胃痛性质改变(原本规律的胃痛消失变为无明显规律的持续隐痛或胀痛且程度可能加重,有长期胃病病史、年龄较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需密切关注)、体重明显下降(无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下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伴食欲不振,有慢性胃病且体重下降超一定比例需警惕)、呕血或黑便(呕吐物带鲜血或咖啡样物质、大便呈黑色柏油样,有长期胃炎、胃溃疡病史者要重视)、吞咽困难(进食固体食物有梗阻感且病情进展可致流质食物难咽下,有慢性胃病且年龄较大、长期有胃食管反流病史者需考虑胃癌侵犯贲门可能)、腹部肿块(可摸到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且逐渐增大的肿块,有长期胃病病史者要注意检查,特殊人群也需结合情况排查),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信号应及时就医检查,有慢性胃病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胃镜筛查。
一、胃痛性质改变
表现:原本偶尔出现的规律性胃痛,如胃溃疡患者的进食后疼痛等规律消失,变为无明显规律的持续隐痛或胀痛,且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重。
原理:胃部细胞发生癌变后,肿瘤组织的生长会破坏胃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神经分布,导致疼痛的性质和规律改变。例如,胃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影响神经传导,使得疼痛信号异常。对于有长期胃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一般40岁以上风险相对增加)、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胃痛性质变化。
二、体重明显下降
表现:在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伴有食欲不振。
原理:胃癌细胞增殖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肿瘤的生长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患者进食后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营养,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导致体重下降。一些患有慢性胃病且原本体质较好的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超过5%-10%,需警惕胃癌可能。特别是男性患者,由于本身代谢等情况,体重下降更易被忽视,但往往提示身体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
三、呕血或黑便
表现:呕吐物中带有鲜血或咖啡样物质,或者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原理:胃癌组织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如果是胃内小血管破裂,出血较少时经过消化道消化,大便会呈黑色柏油样;如果是较大血管破裂,可能会出现呕血。有长期胃炎、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出现这种情况要高度重视。比如本身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原本控制良好的病情突然出现呕血黑便,更应警惕癌变可能。对于女性患者,在排除月经等因素后出现黑便等情况也不能掉以轻心。
四、吞咽困难
表现:进食固体食物时感觉吞咽不顺,有梗阻感,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连流质食物也难以咽下。
原理:胃癌如果发生在贲门部位,肿瘤生长会阻塞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位,导致吞咽困难。对于有慢性胃病且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长期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要考虑胃癌侵犯贲门的可能。比如一些50岁以上有长期胃食管反流的男性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胃癌。
五、腹部肿块
表现:自己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且肿块可能逐渐增大。
原理:当胃癌发展到中晚期时,肿瘤组织不断增大,在腹部体表可能触及到肿块。对于有长期胃病病史,尤其是通过其他检查高度怀疑胃癌的患者,要注意检查腹部是否有肿块。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如果出现腹部肿块伴有胃病相关症状,更要排查是否有胃部恶性肿瘤可能,但儿童胃部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不过也不能忽视。对于女性患者,腹部肿块的发现也需要结合胃病病史等综合判断。
当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信号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病理活检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癌,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有慢性胃病的高危人群(如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胃癌家族史等),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一般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