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膜炎需先明确病因,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创伤等均可引发,然后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包括细菌感染用合适抗生素、结核用规范抗结核治疗、病毒感染对症支持、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原发病治疗、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胸痛用合适止痛措施、呼吸困难评估后处理,还需日常护理与康复,包括休息活动、饮食、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综合处理确保科学性有效性。
一、明确病因诊断
急性胸膜炎的病因较多,感染性因素如细菌(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病毒、真菌等感染可引发;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创伤等。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胸腔积液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等)来明确病因。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结核菌素试验可能呈阳性,胸腔积液检查可发现结核杆菌;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
二、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胸膜炎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胸膜炎,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于结核性胸膜炎,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儿童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炎等,需密切观察。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胸膜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胸痛等症状。
非感染性胸膜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胸膜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恶性肿瘤相关: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引起的胸膜炎,治疗较为复杂,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化疗、放疗、胸腔内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三、对症支持治疗
胸痛治疗:胸膜炎患者常伴有胸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措施。轻度胸痛可通过休息等方式缓解;中度以上胸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等的非甾体抗炎药,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的药物。
呼吸困难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要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轻度呼吸困难可采取半卧位等体位改善呼吸;严重呼吸困难时可能需要吸氧,甚至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来缓解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呼吸功能。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更加轻柔、精准。
四、日常护理与康复
休息与活动: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要注意安排其合理的作息时间。
饮食: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要注意营养支持,因为结核病是消耗性疾病;对于恶性肿瘤相关胸膜炎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患者耐受治疗。
心理护理:急性胸膜炎患者可能因胸痛、病情不明确等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关注,家长要多给予安抚和鼓励。
总之,急性胸膜炎的处理需要综合病因诊断、针对性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多方面的措施,不同病因、不同人群的处理有其各自的特点,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