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由细菌、真菌等感染毛囊致,非感染性与摩擦、过敏、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有关,感染性分细菌性初起红丘疹渐成脓疱、真菌性为毛囊性半球状红丘疹,非感染性摩擦致皮损与摩擦部位一致、过敏有过敏表现,医生据症状体征等诊断,治疗感染性细菌性用抗生素药膏或口服药、真菌性用抗真菌药,非感染性去除诱因,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搔抓皮肤、特殊人群运动后及时清洁更换衣物。
一、定义
毛囊炎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毛囊炎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引起;非感染性毛囊炎可能与摩擦、过敏、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肤破损、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情况易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且出汗多,若未能及时清洁皮肤,就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滋生和感染提供了条件。
真菌感染:像马拉色菌等真菌也可引起毛囊炎,通常在多汗、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非感染因素:
摩擦:长期穿紧身衣物、过度搔抓皮肤等会使毛囊受到反复摩擦,导致毛囊损伤,进而引发炎症。比如,运动员长时间运动,皮肤与运动装备反复摩擦,容易出现毛囊炎。
过敏反应: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某些化学物质等,可引起毛囊周围的过敏炎症反应。例如,对新换的洗发水过敏,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头皮毛囊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毛囊炎。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较弱,比常人更容易发生毛囊炎。
三、临床表现
感染性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自觉有轻度疼痛。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比如,头面部的细菌性毛囊炎表现为头皮或面部出现多个红色小疙瘩,可伴有疼痛。
真菌性毛囊炎:皮疹多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部、上臂等部位,有时可伴有瘙痒。
非感染性毛囊炎:
由摩擦引起的毛囊炎,皮损主要为与摩擦部位一致的红斑、丘疹等,去除摩擦因素后可逐渐缓解。例如,因穿紧身牛仔裤导致大腿内侧出现的毛囊炎,表现为大腿内侧相应部位的红斑、丘疹。
过敏引起的毛囊炎,除了有毛囊相关的皮疹外,还可能伴有瘙痒、局部皮肤发红等过敏表现,脱离过敏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四、诊断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必要的检查来诊断毛囊炎。例如,对于怀疑真菌感染的毛囊炎,可能会进行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来明确是否为真菌感染及具体的真菌种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皮肤损伤、过敏史、基础疾病等,结合皮肤的典型表现,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感染性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轻者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症状较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真菌性毛囊炎: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注意其可能对肝脏等器官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非感染性毛囊炎:
去除诱因,如避免摩擦、停止接触过敏原等。如果是摩擦导致的,更换宽松舒适的衣物;如果是过敏引起的,避免接触过敏原。
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定期洗澡,尤其是多汗人群要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避免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
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
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损伤引发感染。
对于易出汗的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等,运动后要及时清洁皮肤和更换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