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通过推拿疗法中的补脾经、推大肠、揉脐,艾灸疗法中的选神阙等穴温和灸,中药贴敷疗法中的用丁香等研末调糊贴神阙来治疗,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等,艾灸要防烫伤等,贴敷要观察皮肤情况。
一、推拿疗法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拇指桡侧缘,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从中医理论角度,脾主运化,通过补脾经能增强小儿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小儿腹泻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运化失常有改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其可调节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
3.针对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腹泻属脾胃虚弱型。操作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小儿皮肤,同时根据小儿的耐受程度调整操作的频率和力度,一般年龄较小的婴儿力度宜轻,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适当增加力度,但以小儿感觉舒适为准。
(二)推大肠
1.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指、中指螺纹面从患儿食指桡侧缘指尖直推向虎口,操作约100-200次。
2.作用及原理:大肠经有调理大肠功能的作用,推大肠可治疗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通过推大肠能调节肠道的传导功能,对于小儿腹泻时肠道的异常蠕动等有调整作用,中医认为可达到调和气血、温阳散寒止泻的效果,现代研究显示能促进肠道的蠕动节律趋于正常,帮助改善腹泻症状。
3.针对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小儿腹泻伴有肠道传导失常相关症状者。操作时同样要注意手法轻柔,注意小儿的皮肤状况,若有皮肤破损等情况不宜操作该穴位。
(三)揉脐
1.操作方法:用食指、中指或拇指指腹揉患儿肚脐,操作约1-3分钟。
2.作用及原理:脐为神阙穴所在部位,揉脐能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从中医角度,可通过刺激神阙穴调节小儿的脾胃功能,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温阳止泻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揉脐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肠道的神经功能,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3.针对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各种类型小儿腹泻。操作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小儿着凉,揉的力度要适中,以小儿感觉温暖舒适为宜,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操作时更要格外小心,防止损伤脐部皮肤。
二、艾灸疗法
(一)选穴及操作
1.选穴:常选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2.操作方法: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约2-3厘米进行熏烤,每个穴位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烫伤为度。
3.作用及原理:艾灸神阙穴可温补元气、健脾胃,关元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足三里穴是强壮要穴,可调理脾胃。从中医理论看,通过艾灸这些穴位能起到温阳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胃肠道的平滑肌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4.针对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小儿腹泻属虚寒型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其对艾灸热度的反应,防止烫伤,同时要注意室内温度,避免小儿在艾灸过程中受凉。对于皮肤过敏等特殊体质的小儿要谨慎使用艾灸疗法。
三、中药贴敷疗法
(一)药物组成及贴敷方法
1.药物组成举例:常用的有丁香、肉桂、吴茱萸等研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
2.贴敷方法:将调好的药糊贴于神阙穴,用纱布固定。
3.作用及原理:丁香温中降逆、暖肾助阳,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通过中药贴敷于神阙穴,药物经皮肤渗透作用于体内,起到温阳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能改善小儿腹泻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等现代医学机制相关。
4.针对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小儿腹泻的辅助治疗。贴敷时要注意观察小儿局部皮肤情况,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反应要立即取下药物,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皮肤娇嫩的小儿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贴敷时间,一般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根据小儿耐受情况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