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有原发性的遗传及个体体质和继发性的疾病、药物影响,临床表现有皮肤暴露寒冷环境数分钟现瘙痒性风团等及全身表现,发病年龄无特定且性别无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冷激发试验等,治疗需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预防要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基础疾病治疗等。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皮肤黏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病因
1.原发性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使得机体更容易对寒冷刺激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例如,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对寒冷相关抗原的识别和处理。
个体体质:本身属于过敏体质的人相对更容易患上寒冷性荨麻疹。过敏体质者的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当接触寒冷刺激时,免疫系统容易被激活,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2.继发性因素
疾病影响:一些基础疾病可能诱发寒冷性荨麻疹,如甲状腺疾病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调节,从而增加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寒冷性荨麻疹,如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作为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可能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皮肤表现:当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如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空气后,数分钟内局部皮肤就会出现瘙痒性风团或水肿。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可孤立存在或融合成片。一般在温暖环境中,风团可在数小时内逐渐消退,但如果再次接触寒冷刺激,可能会复发。例如,在冬季,患者外出接触冷风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很快出现风团。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寒战、腹泻等。严重的寒冷性荨麻疹可能引起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喉头水肿等原因导致,需要紧急处理。
2.发病年龄与性别
发病年龄:寒冷性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患病。儿童患者可能在接触寒冷因素后迅速出现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皮肤变化等情况。
发病性别: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男女均可发病。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诱因,包括接触寒冷刺激的时间、部位、症状出现及消退的时间等。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过敏史、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接触冷水后很快出现皮肤风团,以及是否有其他过敏疾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暴露于寒冷环境后皮肤的表现,观察风团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同时检查呼吸道等全身情况,评估是否有喉头水肿等严重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冷激发试验:是诊断寒冷性荨麻疹的重要方法。将患者的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观察是否出现风团等典型表现。例如,可将一定面积的皮肤用冷水浸泡一定时间,然后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血常规等检查:一般血常规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合并感染等情况时可能有相应异常。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接触寒冷刺激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例如,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外出时穿戴保暖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冷风、冷水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谨慎,应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生活规律,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避免在寒冷环境中过度运动导致受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的皮肤较为娇嫩,在寒冷季节更要加强防护,如选择合适的保暖衣物,材质应柔软舒适,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更应注意保暖,预防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如果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甲状腺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降低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