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致2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内小婴儿患病,病变累及细支气管致狭窄阻塞,初期有上感症状后喘息等,听诊有呼气性喘鸣音等,影像有肺气肿等,主要对症支持治疗;肺炎由多种病原体致各年龄段发病,典型症状发热咳嗽气促等,听诊有固定湿啰音等,影像有片状阴影等,按病原体治疗及对症支持,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护理,儿童成人依状况治疗护理。
一、定义与病因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其病变主要累及直径75-300μm的细支气管,炎症导致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引起细支气管狭窄甚至阻塞。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更易患病。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途径到达肺部引发炎症。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初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随后出现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每分钟可达60-80次以上,伴有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部分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口周发绀等表现,一般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可出现高热。
肺炎: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气促时呼吸频率增快,婴儿可达40-80次/分钟,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还可有各自特点,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咳出脓性痰等。
体征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肺部听诊可闻及呼气性喘鸣音,呼气相延长,还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一般无明显实变体征。
肺炎: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病灶融合时可出现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三、影像学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肺纹理增粗,可见小点片状阴影,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不张或过度充气表现。
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有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见间质病变,不同类型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如支气管肺炎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大叶性肺炎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大片致密阴影等。
四、治疗原则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喘息症状,给予吸氧纠正缺氧,保证液体摄入量等,对于病情较重、有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小婴儿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者可能病情易反复。
肺炎:根据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支原体肺炎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同时也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病情严重的肺炎患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不同年龄段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有所不同,婴幼儿肺炎相对更易出现病情变化,需加强观察和护理。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应对
婴幼儿:由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在婴幼儿中高发,婴幼儿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情变化较快,护理上需更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气道。在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其他人群:对于儿童及成人患者,也需根据各自身体状况进行相应治疗和护理,成人肺炎患者在治疗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而儿童患者除了治疗外还需家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和病情观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