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胃致胃黏膜病变,发病与解剖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性别影响较小,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可调整生活方式,儿童老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反流性胃炎的定义
反流性胃炎是指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导致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一种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解剖结构及功能因素
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但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如老年人胃肠功能生理性衰退,幽门括约肌松弛,就容易出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此外,胃幽门部位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会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高脂食物可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引起幽门括约肌松弛,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例如,经常大量食用油炸食品、肥肉等的人,患反流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体位因素:长期处于卧位或弯腰等姿势的人,尤其是老年人睡眠时体位不当,容易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比如一些卧床的老年患者,若床头未适当抬高,就更易发生反流。
三、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的胃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幽门狭窄术后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儿童主要表现为呕吐,呕吐物有时含有胆汁,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喂养及精神状态等情况。
2.成年人:成年人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疼痛可在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带有胆汁。另外,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腹痛、呕吐等症状外,更容易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营养吸收不良,长期的反流刺激导致胃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较多,相互影响,使得症状更为复杂。
(二)性别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一般来说,男女在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女性在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而男性如果有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四、诊断相关要点
(一)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还能看到胆汁反流的征象,如胃内有黄色胆汁潴留,胃黏膜呈黄色改变等。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其他检查
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可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了解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反流情况。此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也可辅助诊断,但相对胃镜检查准确性稍低。
五、治疗相关非药物干预因素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体位调整:对于老年人和有反流症状的患者,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减少夜间反流。成年人也应避免餐后立即平卧,进食后可适当散步等。
2.饮食调整: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同时,要确保儿童的体位在进食后适当保持upright姿势,减少反流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因床头抬高过多而摔倒。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可根据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将食物适当加工成细软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