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分风寒和风热两类,病因病机上风寒因劳累吹风受凉致风寒袭表,秋冬常见,风热由外感风热致,春夏温热时易发病;症状表现上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等,儿童可能食欲不振哭闹,老人症状不典型或易有心悸气短,女性经期特殊时期症状有变化,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流黄涕等,儿童发热明显易烦躁便干,老人易有心悸气短,女性经期可能月经异常;治疗原则上风寒辛温解表,用辛温药,风热辛凉解表,用辛凉药;预防上风寒注意保暖锻炼,老人儿童可食温热性食物,风热注意通风补水食清热解暑物,防过度出汗及侵袭。
一、病因病机方面
风寒感冒:多因劳累后吹风受凉,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寒之邪属阴邪,易凝滞气血,使卫阳被遏,肺气失宣。一般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当人体过度劳累、汗出当风时,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例如,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劳作,未及时增添衣物,就容易患上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常由外感风热之邪引起,外界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风热犯表,热邪煎灼津液,导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多发生于春季或夏季气温较高的时候,由于气候温热,人体腠理疏松,风热之邪易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发病。比如在炎热的夏季,过度吹空调、电扇,或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易引发风热感冒。
二、症状表现方面
(一)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患者自觉怕冷明显,体温轻度升高或无明显发热,同时伴有鼻塞声重、流清涕,鼻涕多为清稀状,咳嗽,咯痰清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例如,一位患者感染风寒感冒后,感觉浑身怕冷,体温37.5℃左右,流清鼻涕,咳嗽咯白痰,喜欢喝热水。
风热感冒: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体温多在38℃以上,有明显的发热感,同时鼻塞流黄涕,鼻涕黏稠,咳嗽,咯痰黄色黏稠,咽干口燥、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比如患者出现高热,体温38.5℃,流黄涕,咳嗽痰黄,咽干口渴。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风寒感冒的儿童可能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儿童脏腑娇嫩,感受外邪后影响脾胃功能;风热感冒的儿童可能发热更明显,易出现烦躁、大便干结等情况,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及风热之邪易伤津化燥有关。
老年人:风寒感冒的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但恶寒较突出,且容易出现乏力、周身酸痛等表现,因为老年人正气渐虚,感邪后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风热感冒的老年人可能在发热的同时,更容易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这与老年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弱,风热之邪易影响心肺功能有关。
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风寒感冒的女性可能经期症状加重,如痛经等,因为风寒之邪侵袭可能影响气血运行;风热感冒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提前、经量增多等情况,与风热之邪易扰动血分有关。
三、治疗原则方面
风寒感冒: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通过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使风寒之邪从表而解。可选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的药物来发汗散寒,宣通肺气。例如常用的感冒清热颗粒等,其药物组成多为辛温解表之品,适用于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用辛凉的药物疏散风热,使风热之邪外散。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药物来清热解表,清肃肺气。比如银翘解毒片,具有辛凉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
四、预防方面
风寒感冒:平时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在秋冬季节,避免劳累后吹风受凉,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扶助正气,如生姜红糖水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食用引起上火等情况。
风热感冒: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长时间处于炎热环境中,适当补充水分,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西瓜等,但体质虚寒者要适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在春季和夏季,要注意避免过度出汗,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风热之邪侵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