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低血压或休克等症状,慢性有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其原因包括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高脂血症、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及其他因素,不同人群发病原因及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习惯是危险因素,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积极治疗监测以降发病风险。
一、胰腺炎的症状
(一)急性胰腺炎症状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例如,根据临床研究,约95%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腹痛症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2.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较高,需警惕合并感染等情况。
4.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大量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二)慢性胰腺炎症状
1.腹痛: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可放射至背部、两胁等部位,进食后可加重。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等症状,粪便量多且有恶臭,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因为胰腺的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二、胰腺炎的原因
(一)胆道疾病
1.胆结石:是引起胰腺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胆结石移动时,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与胆结石有关。
2.胆道蛔虫:蛔虫进入胆道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反流,进而诱发胰腺炎。
(二)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胰液排出受阻;同时,酒精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促进胰液反流,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例如,长期酗酒者患胰腺炎的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三)暴饮暴食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可刺激胰腺过度分泌胰液,导致胰管内压力急剧升高,引起胰腺腺泡破裂,胰酶外溢,引发急性胰腺炎。
(四)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胰腺血管栓塞,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同时,血脂代谢异常可导致胰酶激活异常,从而诱发胰腺炎。尤其是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等可诱发胰腺炎,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干扰胰腺的正常代谢或引起过敏反应等有关。
(六)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可引起胰腺炎。例如,腮腺炎病毒感染时,可同时累及胰腺,导致胰腺炎症。
(七)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胰腺慢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
(八)遗传因素
少数胰腺炎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胰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九)其他因素
腹部外伤、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后等也可能诱发胰腺炎。例如,ERCP检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胰管损伤,引起胰液反流,从而引发胰腺炎。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胆道疾病的发生率可能增加,从而影响胰腺炎的发病;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如胆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胰腺炎的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以避免。对于有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以降低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