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胃部病变统称涵盖多种病症,常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常见类型及特点包括胃炎分慢性非萎缩性和萎缩性、消化性溃疡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癌,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等不同表现,检查方法有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胃病的定义
胃病是胃部发生病变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涵盖胃黏膜及胃的相关组织结构出现病理改变的多种病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二、常见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可寄生在胃黏膜部位,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等病变,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的重要因素,全球约半数人群感染该菌,我国感染率也较高。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进食辛辣、过烫、腌制、霉变食物,以及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胃病风险,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防御机制。
3.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易诱发胃溃疡、胃黏膜损伤等。
4.遗传因素:部分胃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某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患者,比普通人群患胃癌风险显著增高。
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调节紊乱,增加胃炎等胃病发生几率。
三、常见类型及特点
1.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呈现非萎缩性改变,多由Hp感染、不良饮食等引起,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可能伴有贫血等表现。
2.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多发生在胃角和胃窦小弯,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等有关,症状主要为餐后痛,疼痛有一定节律性。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表现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与胃酸分泌过多关系密切。
3.胃息肉: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
4.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长期不良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可能无特异症状,进展期可出现消瘦、呕血、黑便等。
四、主要症状表现
胃病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不同类型胃病症状有差异,例如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为空腹或夜间痛;胃癌晚期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
五、检查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如溃疡、息肉、肿瘤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标记物后检测呼出气体中相关成分,判断是否感染Hp)、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3.影像学检查:钡餐造影可观察胃的形态、蠕动等情况,对于不宜行胃镜检查者可选用,但准确性相对胃镜稍差;CT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评估胃部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等。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病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如Hp感染)、误食异物等有关,需注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盲目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胃病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且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胃镜检查需评估耐受情况,治疗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用药情况。
3.女性:女性胃病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等)可能受激素等影响症状有所变化,孕期出现胃病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既往有胃部手术史者发生胃病时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病史详细评估;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行胃镜检查需权衡出血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