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排痰可通过有效咳嗽排痰(患者坐直或站立等姿势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咳出痰液,儿童家长适当辅助、老年患者调整力度和屏气时间)、体位引流排痰(据病变部位取相应体位,家长或护理人员定时翻身拍背,儿童观察面色、老年患者监测生命体征)、蒸汽吸入排痰(用左右温水让患者吸入使痰液稀释,儿童用专用设备、老年患者注意平稳)、机械辅助排痰(用机械装置置于病变部位调节频率强度,儿童选小型设备、老年患者从低强度开始且评估心肺功能)、补充水分排痰(鼓励患者多饮水,儿童少量多次、心肾功能不全者遵医嘱)。
一、有效咳嗽排痰
1.姿势:患者坐直或站立,双脚着地,膝关节略屈曲,身体稍前倾,放松肩膀。
原理:这种姿势有利于膈肌的运动,能增大胸腔压力,帮助肺部产生足够的气流将痰液排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肺炎患者,儿童可由家长抱持呈前倾坐位,老年患者也应尽量保持类似能使呼吸顺畅的姿势。
2.呼吸方式:先进行几次深呼吸,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然后利用腹肌收缩、肋间肌用力,突然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用手稍按压上腹部协助。
原理:深呼吸使气道充分打开,屏气可使气道内压力短暂升高,之后的用力咳嗽能产生足够的气流将痰液推送出气道。儿童进行有效咳嗽时,家长可在其背部适当辅助加压帮助发力,但要注意力度适中;老年患者因体力等因素,屏气时间可适当缩短,咳嗽力度也应根据自身耐受调整。
二、体位引流排痰
1.原理:利用重力作用使肺及支气管内的痰液向大气道引流排出。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体位。
病变在肺上叶:对于肺炎患者病变在上叶尖段,可采取坐位;病变在上叶后段,采取俯卧位,胸部垫枕。儿童若病变在上叶,体位调整需更轻柔,避免因体位不适导致抗拒。
病变在肺中叶:取仰卧位,垫高背部。老年患者体质较弱,调整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头晕等不适。
病变在肺下叶:病变在下叶背段时,采取俯卧位,床脚抬高15-30cm;病变在下叶基底段时,取仰卧位,床脚抬高15-30cm。
2.操作方法:患者保持相应体位,家长或护理人员每隔1-2小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每次10-15分钟,借助体位引流和拍背振动使痰液松动并向大气道移动。儿童进行体位引流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老年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时,要注意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
三、蒸汽吸入排痰
1.原理:通过吸入蒸汽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方法:准备40℃左右的温水,让患者吸入蒸汽,每次10-15分钟。对于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的蒸汽吸入器,控制好水温,避免烫伤;老年患者吸入蒸汽时要注意坐立平稳,防止跌倒。
2.注意事项:要确保水温合适,过高的水温可能会烫伤呼吸道黏膜,过低则达不到稀释痰液的效果。同时,蒸汽吸入后要及时帮助患者排痰,如进行咳嗽或体位引流等。
四、机械辅助排痰
1.原理:利用机械装置产生振动、气流等帮助排痰。常见的有振动排痰机等。
操作方法:将振动排痰机的振动头置于患者胸部病变部位,根据患者情况调节振动频率和强度,一般每次10-15分钟。儿童使用机械辅助排痰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小型振动排痰设备,严格控制振动强度;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要从低强度开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2.适用情况:对于痰液黏稠且无力咳出的肺炎患者,如年老体弱、术后肺炎患者等,机械辅助排痰可以作为有效的排痰手段,但在使用前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
五、补充水分排痰
1.原理: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痰液稀释,更容易咳出。
方法: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饮水过多引起呛咳;老年患者也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分多次饮用,如每1-2小时饮用100-150ml左右。
2.注意事项: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肺炎患者,要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水量;对于有肾脏疾病的肺炎患者,饮水也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