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无萎缩性改变的常见胃部疾病,致病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部分无症状部分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且不同人群有差异,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预后大多较好但需注意管理,建议定期随访。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胃黏膜层出现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胃炎。它是胃镜检查下常见的胃部病理表现之一。
二、可能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研究表明,约50%-80%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或者长期吸烟、过度饮酒,都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等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而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机制,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其他因素:某些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等也可能参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例如,十二指肠-胃反流时,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破坏胃黏膜的酸性环境和屏障功能,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因人而异,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因素有关。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表现为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饮食和腹部不适的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除了上腹部不适外,可能更容易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得病情表现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情况,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五、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大多数患者,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
心理调节:对于有精神压力大等情况的患者,适当的心理调节也很重要。因为长期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加重胃炎的症状。
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等。但需要注意,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进行。
对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处理: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等,以减少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
六、预后与随访
预后情况:大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治疗和生活方式的管理,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进展等情况。
随访建议:一般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等随访检查,尤其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根除、有不良生活方式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根除治疗后需要复查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对于病情有变化的患者,可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