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晶体物质在肾脏异常聚积所致,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发,90%含钙且草酸钙结石常见。代谢异常、局部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可致其形成,有肾区疼痛、血尿、排尿异常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多饮水、调整饮食、治疗相关疾病、适度运动预防,不同人群需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肾结石是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肾脏的异常聚积所致,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90%含有钙,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
形成原因
代谢异常:
尿液中钙、草酸或尿酸排出量增加:例如,长期高蛋白、高糖饮食的人群,尿中尿酸等排出量可能增加;一些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血钙升高,尿钙排出也会增多,易形成结石。
尿pH改变:在酸性尿中易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碱性尿中易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和磷酸钙结石。
局部因素:
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晶体物质易在局部聚积形成结石。
尿路感染:感染可使尿液中的细菌、脓块等成为结石的核心,促进结石形成。
生活方式因素:
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使晶体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例如,一些工作繁忙、较少主动饮水的人群,患肾结石风险相对较高。
饮食不当:长期摄入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易导致尿酸升高,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长期摄入高钙饮食,如果同时伴有维生素D摄入过多等情况,也可能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临床表现
疼痛:
肾区疼痛:多表现为隐痛或钝痛,较大的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压迫、摩擦或引起积水,可导致腰部酸胀不适。
肾绞痛:较小的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平滑肌痉挛,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腰痛,疼痛常呈阵发性,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阴囊或大阴唇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尿:多数患者有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见肉眼血尿,活动后血尿可加重。
排尿异常:结石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石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导致排尿困难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肾结石的初步筛查方法,能显示结石的高回声及其后方的声影,还可了解肾脏有无积水等情况。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等,90%以上的肾结石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通过平片可了解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
CT检查:对于X线不显影的尿酸结石,CT检查可清晰显示。CT还能更准确地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肾脏、输尿管等周围组织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可发现血尿、脓尿等,若合并感染,尿中可出现细菌。
血液分析:可了解血钙、血磷、尿酸、肌酐等指标,有助于判断代谢情况,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血钙升高,尿酸结石患者血尿酸升高。
预防措施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对于已患过肾结石的人,更应注意多饮水,保持尿液稀释状态。
调整饮食:
合理摄入钙:适当摄入钙,避免过度限制钙的摄入,因为低钙饮食反而可能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风险。例如,可选择低脂乳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
限制草酸摄入:减少菠菜、苋菜、巧克力、浓茶等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
控制嘌呤摄入:避免过多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多样化,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路感染等可能引起肾结石的疾病。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也可防止晶体沉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鼓励其适当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对于老年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结石移动引起疼痛等不适。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预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肾结石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