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通过中医内服根据证型辨证论治、外治法中药熏洗涂擦、针灸体针耳针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需分别关注其治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情况。
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与风、湿、热邪蕴结,或气血不足、风邪外袭等因素相关,会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例如:
风热犯表证:常见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治疗常以疏风清热为法,可选用消风散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消风散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荨麻疹症状。
风寒束表证:皮疹色白,遇冷加重,口不渴,治疗多以疏风散寒为法,常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药物可起到温散风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帮助改善因风寒外袭引起的荨麻疹表现。
血虚风燥证:病程较长,皮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伴有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白等血虚表现,治疗以养血祛风润燥为法,可选用当归饮子加减,其中的药物有助于补充气血,濡养肌肤,从而减轻风燥引起的荨麻疹症状。
中药外治法
中药熏洗: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止痒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药物煎水后熏洗患处,利用药物的温热及药力作用,通过皮肤腠理渗透吸收,达到疏风止痒的效果,能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等不适症状。
中药涂擦:对于局部皮疹明显的情况,可将一些中药制成外用药膏涂擦,如一些含有止痒、清热成分的中药膏剂,直接作用于皮疹部位,起到改善局部症状的作用。
针灸治疗
体针: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常选的穴位有曲池、血海、风池、膈俞等。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能清热解表;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可调理气血;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能疏风解表;膈俞为血会,可调理血分。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调和气血、疏风止痒的作用,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耳针:选取耳穴中的肺、脾、肾、风溪、内分泌等穴位进行针刺或压豆。耳针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目的。例如,风溪穴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效穴,刺激风溪穴可起到疏风止痒的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慢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等易致敏食物。例如,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体内湿热,诱发或加重荨麻疹;海鲜类食物如虾、蟹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
起居: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慢性荨麻疹病情波动。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不舒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所以患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如听音乐、瑜伽、冥想等缓解压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荨麻疹时,中医治疗更注重整体调理,尽量选用温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外治法要注意药物刺激程度,避免儿童因不适而抗拒治疗。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儿童专用食品以外的易致敏物质,起居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患病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
孕妇:孕妇患慢性荨麻疹时,中医治疗需格外谨慎。用药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考虑外治法及生活方式调整。外治法要选择相对安全的中药熏洗或涂擦等方法。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可能引起过敏的因素,避免接触,同时要保持孕妇心情平稳,因为孕期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荨麻疹时,要考虑其机体功能衰退的特点。中医治疗要兼顾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起居要规律,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