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急性细菌性(多由尿道上行细菌感染起病急伴全身症状)、慢性细菌性(因急性未愈致炎症迁延)、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无症状性(无明显症状),病因涉及尿道逆行感染等,症状各有不同,诊断靠病史采集、直肠指诊、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因类型而异,急性用敏感抗生素等,慢性细菌性用抗生素联合α受体阻滞剂等,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无症状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特殊人群老年、儿童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到病原体入侵或非感染性因素刺激而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影响不同年龄段男性,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二、分类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尿道上行感染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引起,起病急,常伴全身感染症状。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因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致病菌持续存在导致炎症迁延。
3.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因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异常、盆底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盆腔区域疼痛不适及排尿异常等,无持续细菌感染证据。
4.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前列腺相关检查(如前列腺液检查、病理检查等)时发现炎症相关改变。
三、病因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由尿道逆行侵入的致病菌所致,如经尿道器械操作、不安全性行为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为急性前列腺炎未根治,致病菌持续存在并在前列腺内形成感染病灶。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可能涉及病原体感染、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前列腺组织)、盆底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如盆底肌肉紧张导致局部疼痛)、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机制,且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可加重症状。
四、症状表现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突发高热、寒战,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热感,会阴部及耻骨上区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后尿道不适或灼热感,会阴部、下腹部、腹股沟区、腰骶部等部位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症状发生时间、频率、严重程度及相关诱因等。
2.直肠指诊: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肿胀、压痛明显;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可大小正常、变硬或有结节。
3.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炎症表现。
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鉴别细菌性前列腺炎类型及明确致病菌。
其他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辅助观察前列腺形态、结构等改变,排除其他前列腺疾病。
六、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对症处理发热、疼痛等症状,必要时可通过导尿等方式缓解排尿困难。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采用抗生素联合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疗程相对较长,需遵循足疗程规范用药原则。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等)、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心理疏导等,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若出现症状变化则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对其他脏器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前列腺炎相对少见,多与泌尿系统感染蔓延等相关,诊断时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多饮水、避免久坐等)改善症状,避免盲目使用强效抗生素等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治疗手段。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既往有前列腺炎反复发作史或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者,需长期管理,定期复查,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辛辣饮食、适度性生活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