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的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保暖和饮食调整;中医治疗有中药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穴位按摩(如风池穴、迎香穴);其他疗法有艾灸(如大椎穴、肺俞穴)、拔罐(成人可背部膀胱经拔罐儿童一般不建议);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和预防并发症、孕妇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严重时遵医嘱选影响小的药物。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与保暖
患病后应保证充足的休息,这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可能需要更多。同时要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再次受寒,因为风寒感冒往往是因外感风寒之邪引发,保暖可防止病情加重。对于儿童来说,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需注意保暖,营造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
(二)饮食调整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红糖水,生姜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红糖能补充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会加重脾胃的寒湿,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肠负担,辛辣食物可能会耗伤津液,不利于风寒感冒的恢复。例如,儿童风寒感冒时,可给予小米粥、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给其吃冰淇淋、油炸薯条等。
二、中医治疗
(一)中药方剂
常用的有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但麻黄汤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等,一般来说,儿童使用需谨慎,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还有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甘草组成,有发汗解表、消疮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较甚、头痛身痛明显者较为适宜。
(二)穴位按摩
可以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和食指拿捏风池穴,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1-3分钟,可起到疏散风邪的作用。对于儿童进行穴位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儿童皮肤。还可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食指指腹按摩迎香穴,有通利鼻窍的作用,可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症状。
三、其他疗法
(一)艾灸
可艾灸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大椎穴能激发阳气,驱散风寒。艾灸时要注意距离皮肤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一般距离皮肤3-5厘米,每次艾灸10-15分钟。对于儿童艾灸,需由家长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儿童皮肤反应。还可艾灸肺俞穴,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肺俞穴有助于调理肺气,减轻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二)拔罐
对于成人风寒感冒,可选择背部的膀胱经进行拔罐,通过拔罐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驱散风寒。但拔罐时要注意拔罐的时间,一般10-15分钟为宜,且皮肤有破损、过敏等情况的人不宜拔罐。儿童由于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拔罐,除非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认为可以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风寒感冒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果儿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咳嗽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优先选择儿童专用的感冒药物或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
(二)老年人
老年人风寒感冒后,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风寒感冒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更需要充足的休息和精心的照料。
(三)孕妇
孕妇风寒感冒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保暖、适量饮用生姜红糖水等。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孕期禁忌的药物。



